急性乙肝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经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发病机制是病毒复制致免疫反应损伤肝细胞。症状有全身乏力疲倦、消化道不适,体征有肝肿大、黄疸。实验室检查乙肝标志物和肝功能有相应表现,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多数可痊愈,少数转慢性,儿童、孕妇、老年人感染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急性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肝脏炎症。乙型肝炎病毒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等途径传播。
二、发病机制
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病毒会在肝细胞内复制,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免疫系统在清除病毒的过程中会对肝细胞造成损伤,从而导致肝脏出现炎症病变。
三、临床表现
1.症状方面
全身症状:患者可能出现乏力、疲倦等表现,这是因为肝脏功能受损,机体代谢等受到影响,能量产生不足等导致。成年人感染急性乙肝时,部分患者起病较急,可能有发热(一般为低热)等症状;儿童感染后症状相对较隐匿。
消化道症状:常见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这与肝脏分泌胆汁功能受影响,进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关。
2.体征方面
肝脏肿大:体检时可发现肝脏轻度至中度肿大,有压痛和叩击痛,这是由于炎症导致肝细胞肿胀,肝脏体积增大所致。
黄疸表现:部分患者会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小便颜色加深如浓茶色。这是因为肝细胞受损,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胆红素沉积在皮肤和巩膜等组织中引起。
四、实验室检查
1.乙肝标志物检测
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是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提示目前存在乙肝病毒感染。
乙肝e抗原(HBeAg):一般情况下,HBeAg阳性表示乙肝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
乙肝核心抗体(抗-HBc):包括抗-HBcIgM和抗-HBcIgG,抗-HBcIgM阳性多提示乙肝病毒处于复制活跃期,常用于急性乙肝的诊断;抗-HBcIgG阳性可持续较长时间,单项抗-HBcIgG阳性可能表示既往感染。
乙肝表面抗体(抗-HBs):阳性表示对乙肝病毒有免疫力,可能是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的,也可能是既往感染乙肝病毒后恢复产生的。
2.肝功能检查
转氨酶升高: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等会明显升高,ALT通常升高更为显著,这是因为肝细胞受损,细胞内的转氨酶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清中转氨酶水平升高。
胆红素升高: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等可能升高,如前面所述与黄疸的发生相关。
五、诊断
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如是否有乙肝病毒接触史等)、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例如,患者有乙肝病毒接触史,出现乏力、黄疸等临床表现,同时HBsAg阳性、抗-HBcIgM阳性以及肝功能异常等,即可诊断为急性乙肝。
六、预后
大多数急性乙肝患者经过适当的休息和一般治疗后可以痊愈,HBsAg、HBeAg等可转为阴性,抗-HBs转为阳性,肝功能恢复正常。但也有少数患者可能转为慢性乙肝。儿童感染急性乙肝后转为慢性的风险相对成年人略低,但也需要密切关注。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感染急性乙肝时,症状可能不如成年人典型,容易被忽视,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的一般状况,如精神状态、食欲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儿童的免疫系统尚不完善,在疾病恢复过程中需要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以促进肝细胞的修复。
2.孕妇:孕妇感染急性乙肝需要特别关注,因为可能会通过母婴传播将病毒传给胎儿。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监测和处理,评估母婴传播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胎儿感染的几率,例如在适当的孕周可能会采取母婴阻断等措施。
3.老年人:老年人感染急性乙肝后,机体的免疫力相对较低,肝脏的代偿功能也不如年轻人,病情可能相对较重,恢复时间可能较长,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肝功能等指标,加强支持对症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