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起源于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性疾病,发病与遗传、环境因素相关,有贫血、发热、出血、浸润等临床表现,通过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诊断,治疗包括诱导缓解、缓解后、防治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及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儿童预后相对好,成人也在改善,早期诊断规范治疗重要
一、定义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细胞的B系或T系细胞在骨髓内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性疾病。其骨髓中的异常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大量增殖并浸润各种组织器官,抑制正常造血功能。
二、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某些遗传综合征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相关,如唐氏综合征患者患该病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其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可能影响了相关基因的表达和调控,增加了白血病发生的几率。
2.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苯及其衍生物,可能损伤骨髓造血干细胞的DNA,导致基因突变,引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长期接触辐射,如大剂量的X射线、γ射线等,可使骨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增加患病风险。
三、临床表现
1.贫血表现:患者常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这是由于骨髓中白血病细胞增殖,抑制了正常红细胞的生成,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携氧能力下降。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贫血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易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
2.发热:多数患者会有发热症状,体温可高可低,低热较为常见,也可出现高热。发热原因主要是白血病细胞释放的致热物质以及合并感染,感染部位可涉及呼吸道、泌尿系统、口腔等。
3.出血:可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出血原因是白血病细胞增多,抑制了正常血小板的生成和功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4.浸润表现:
淋巴结和肝脾肿大:全身多处淋巴结可肿大,以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较为常见;肝脾可轻度至中度肿大,儿童患者肝脾肿大相对更易被发现。
骨骼和关节疼痛:儿童患者多见,表现为胸骨下段压痛,四肢关节疼痛等,这是由于白血病细胞浸润骨膜及骨质所致。
中枢神经系统浸润:可出现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抽搐、昏迷,多见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
四、诊断方法
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可增高、正常或减低,分类中可发现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浓度降低,血小板计数减少。不同年龄的患者血常规指标有其正常范围,儿童的正常血常规指标与成人有所差异,需结合年龄判断。
2.骨髓穿刺检查: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是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关键,可见大量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通常超过20%可考虑本病。骨髓活检可进一步了解骨髓组织结构及白血病细胞浸润情况。
3.免疫分型: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细胞表面的免疫标志物,可明确白血病细胞的来源(B系或T系)及分化阶段,有助于分型诊断和指导治疗。
4.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检测染色体核型和基因异常,如常见的t(9;22)染色体易位形成的费城染色体,以及相关的融合基因BCR-ABL等,对诊断、预后判断和治疗方案选择有重要意义。
五、治疗原则
1.诱导缓解治疗:采用联合化疗方案,迅速杀灭白血病细胞,使骨髓造血功能恢复正常,达到完全缓解。常用的化疗药物有长春新碱、柔红霉素、门冬酰胺酶等多种药物联合使用。
2.缓解后治疗:包括巩固强化治疗和维持治疗。巩固强化治疗是继续使用原诱导缓解方案或更换其他方案进一步杀灭体内残留的白血病细胞;维持治疗则是定期使用化疗药物,防止白血病复发,维持长期缓解。
3.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防治:通常采用鞘内注射化疗药物,如甲氨蝶呤等,预防和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浸润。
4.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高危患者或复发难治性患者,在缓解后可考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重建正常的造血和免疫功能。
六、预后情况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与患者年龄、染色体核型、分子生物学特征等多种因素有关。儿童患者预后相对较好,尤其是低危组患者,部分可达到治愈;成人患者预后相对较差,但随着治疗方案的不断改进,预后也在逐渐改善。一般来说,早期诊断、规范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