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肝治疗目标是最大程度长期抑制病毒复制等以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原则是个体化治疗。抗病毒治疗常用恩替卡韦等药物,适用乙肝病毒DNA阳性等情况,儿童需谨慎选药;免疫调节用干扰素类,适合合适患者且有禁忌证;抗炎等保肝药是辅助用药;抗纤维化需中药制剂配合抗病毒治疗;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儿童治疗各有注意事项,孕妇要监测阻断,老年人关注药物相互作用等,儿童治疗谨慎且需监测。
抗病毒治疗
药物选择: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丙酚替诺福韦等。恩替卡韦具有强效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能较快降低病毒载量;替诺福韦酯长期使用耐药发生率低,对肾功能影响需监测;丙酚替诺福韦相比替诺福韦酯具有更好的靶向肝脏的特性,肾脏和骨骼安全性相对较高。
适用人群:一般来说,当乙肝病毒DNA定量阳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持续升高(通常ALT≥2×正常上限)或肝组织学显示有明显炎症坏死(G≥2)或纤维化(S≥2)时,应考虑抗病毒治疗。对于有乙肝肝硬化家族史、年龄较大等情况的患者也需积极评估后考虑抗病毒治疗。对于儿童患者,需根据其具体病情,在专业医生评估下谨慎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如拉米夫定不建议用于12岁以下儿童,因为可能存在耐药等问题,而对于符合条件的儿童可能会选择恩替卡韦等药物,但需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及治疗效果。
免疫调节治疗
相关药物:如干扰素类药物,包括普通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干扰素。普通干扰素需要每周多次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则是每周注射一次。干扰素可以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来发挥抗病毒作用,不仅能抑制病毒复制,还可能有免疫调节及间接抗纤维化等作用。
适用情况:对于适合的患者,尤其是希望短期内达到停药目标且无干扰素使用禁忌证的患者可考虑使用。但干扰素使用有一定禁忌证,如患有严重精神疾病、失代偿期肝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患者一般不适合使用。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如流感样症状、骨髓抑制等情况,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等使用干扰素需更加谨慎评估风险受益比。
抗炎、抗氧化和保肝治疗
药物举例:有甘草酸制剂(如复方甘草酸苷)、水飞蓟素类(如复方水飞蓟宾胶囊)等。甘草酸制剂具有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水飞蓟素类可以稳定肝细胞膜,保护肝细胞免受毒素损伤。
应用场景:这些药物可作为慢性乙肝治疗的辅助用药,用于改善肝脏炎症指标,但不能替代抗病毒治疗。当患者存在转氨酶轻度升高或肝脏有一定炎症损伤但暂时不适合或不需要立即进行抗病毒治疗时,可短期使用这类药物来辅助保护肝脏,但对于有严重肝脏病变进展风险的患者,还是要以抗病毒治疗为核心。
抗纤维化治疗
相关药物及方法:目前有一些中药制剂具有一定抗纤维化作用,如安络化纤丸等,但需在正规中医医生指导下使用。同时,积极的抗病毒治疗是延缓和减轻肝纤维化进展的关键,因为持续的乙肝病毒复制会不断刺激肝脏纤维组织增生,所以抑制病毒复制从根本上能减缓肝纤维化进程。对于存在明显肝纤维化的患者,要严格遵循抗病毒等主要治疗方案,并定期监测肝纤维化指标,如血清学指标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P)、Ⅳ型胶原等,以及通过肝脏瞬时弹性成像等检查来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变化。
特殊人群的治疗注意事项
孕妇:对于乙肝孕妇,需要在孕期密切监测病毒载量等指标,在合适的孕周可能需要进行抗病毒阻断治疗,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常用药物如替诺福韦酯等,需由产科和感染科医生共同评估制定方案,同时要关注药物对孕妇本身肝脏功能等方面的影响。
老年人:老年慢性乙肝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更加注重药物的相互作用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选择抗病毒药物时要考虑其安全性及患者的耐受性,如替诺福韦酯对于肾功能有一定要求,需监测肌酐清除率等指标,对于肾功能轻度减退的老年患者可能需要调整剂量或选择其他更合适的药物,同时要定期监测肝脏功能、病毒学指标及全身状况。
儿童:儿童慢性乙肝患者治疗需谨慎,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及生长发育情况,抗病毒治疗要在专业医生严格评估后进行,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对其长期的影响需要充分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