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疹是皮肤病变统称,形态多样、病因复杂、病程预后差异大,特殊人群有不同情况;荨麻疹是局限性水肿反应,典型为风团,Ⅰ型超敏反应致病因多,急性病程短、慢性易反复,特殊人群需特殊对待,两者在定义外观、病因、发病机制、病程预后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区别。
皮疹: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皮肤病变的统称,表现形式多样,可有点状、片状、斑状等多种形态。例如湿疹引起的皮疹,可能有红斑、丘疹、水疱等多种表现,皮疹的大小、颜色、分布范围等因不同病因和疾病而异,可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分布相对没有特定的规律,可能局部聚集也可能广泛分布。
荨麻疹:是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典型表现为风团,通常是隆起于皮肤表面的、边界清楚的红色或苍白色的团块,大小不等,小的如米粒,大的可融合成大片,一般在24小时内会消退,但新的风团又可陆续出现,皮疹常突然发生,成批出现,消退后不留痕迹,皮疹往往瘙痒明显,风团的分布也没有固定的规律,可泛发全身。
病因方面
皮疹:病因非常复杂,内在因素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内分泌紊乱(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等;外在因素如接触过敏原(植物、动物毛发等)、物理因素(摩擦、压力、日光等)、化学物质刺激(化妆品、洗涤剂等)等都可能引起皮疹,不同类型的皮疹有其相对特定的好发病因,例如接触性皮炎多是由于接触了过敏或刺激性物质引起。
荨麻疹:常见病因包括食物(如鱼虾、蛋类等)、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吸入物(花粉、尘螨等)、物理因素(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其中约3/4的患者难以找到确切病因,尤其慢性荨麻疹更常见这种情况。
发病机制
皮疹:不同类型皮疹发病机制差异很大。以湿疹为例,可能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引起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内在因素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失调,外在因素刺激皮肤,引发炎症反应,出现红斑、丘疹、渗出等多种表现;而接触性皮炎主要是Ⅳ型超敏反应,当皮肤接触过敏原后,T淋巴细胞被激活,介导炎症反应,导致局部皮肤出现炎症性皮疹。
荨麻疹:主要是Ⅰ型超敏反应,机体接触过敏原后,体内产生特异性IgE抗体,抗体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过敏原与细胞表面的IgE结合,促使这些细胞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性介质,引起皮肤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从而形成风团样皮疹。
病程与预后
皮疹:病程差异较大,急性皮疹如接触性皮炎,若及时去除病因并进行适当治疗,一般数天至数周可好转;而慢性皮疹如慢性湿疹,病程较长,可达数月甚至数年,容易反复发作,可能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长期不愈的皮疹还可能导致皮肤肥厚、色素沉着等问题,不同病因引起的皮疹预后不同,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皮疹可能需要长期治疗和监测。
荨麻疹:急性荨麻疹病程一般在6周以内,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可痊愈;慢性荨麻疹病程超过6周,可持续数月至数年,部分患者可能与自身免疫因素相关,病情容易反复,但通过规范治疗,多数患者症状可得到控制,生活质量得以改善,一般预后较好,但少数慢性荨麻疹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等。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出现皮疹或荨麻疹时需特别注意。儿童皮疹可能由多种感染性因素引起,如病毒感染引起的幼儿急疹,表现为发热后出疹,皮疹为红色斑丘疹,一般情况良好;儿童荨麻疹可能与食物过敏关系密切,如食用新的辅食后出现荨麻疹,需要仔细排查饮食因素,且儿童皮肤较为娇嫩,在治疗皮疹或荨麻疹时选择药物需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孕妇:孕妇出现皮疹或荨麻疹时要谨慎处理。孕妇的皮疹或荨麻疹病因可能与孕期特殊的生理状态有关,如激素水平变化等,治疗时要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例如荨麻疹在孕妇中的治疗需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避免使用可能致畸的药物;皮疹的处理也需要在保障孕妇健康和胎儿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老年人:老年人出现皮疹或荨麻疹时,病因可能与自身免疫功能下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相关。老年人皮肤屏障功能减退,对于皮疹或荨麻疹的护理需要更加注重皮肤保湿等,在治疗上要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与年轻人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