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胸膜炎与肺结核在定义、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结核性胸膜炎发病在胸膜,有相应全身和局部症状,胸腔积液为渗出液等;肺结核发病在肺部,有午后低热等全身症状及咳嗽咳痰等局部症状,痰检等有特点。治疗上两者均需抗结核治疗,同时结核性胸膜炎需胸腔穿刺抽液,而特殊人群患病各有特点,需特殊考量。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结核性胸膜炎:是结核菌由近胸膜的原发病灶直接侵入胸膜,或经淋巴管血行播散至胸膜而引起的渗出性炎症。发病部位主要在胸膜。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发病部位主要在肺部肺组织内。
二、临床表现
结核性胸膜炎:
起病可急可缓,多有发热(多为低热,少数可有高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局部症状主要为胸痛,多为刺痛,随呼吸运动或咳嗽加重,部分患者可出现胸闷、气短,少量胸腔积液时症状可能不明显,中等量及大量胸腔积液时,可出现呼吸困难,查体可闻及胸膜摩擦音,胸腔积液体征(语颤减弱,叩诊实音,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肺结核:
全身症状表现为午后低热、盗汗、乏力、消瘦、食欲减退等。
局部症状主要有咳嗽、咳痰,部分患者有咯血,可伴有胸痛,病变累及胸膜时可出现与结核性胸膜炎相似的胸痛症状,但肺结核的胸痛多与呼吸关系不密切,病变范围较大时可出现呼吸困难。
三、影像学表现
结核性胸膜炎:
胸部X线检查:少量胸腔积液时可见肋膈角变钝;中等量积液时可见胸腔下部密度增高的均匀致密影,其上缘呈外高内低的弧形;大量积液时患侧胸部呈均匀致密阴影,纵隔向健侧移位。
胸部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胸腔积液的量和部位,以及是否合并胸膜增厚等情况。
肺结核:
胸部X线检查:病变多发生在上叶的尖后段、下叶的背段,表现为多种形态的病灶,可有空洞形成,病灶可呈渗出性(密度较淡、边缘模糊的片状阴影)、增殖性(密度较高、边缘清晰的斑点状阴影)、干酪性(密度较高、浓淡不一的团块状阴影)、纤维钙化性(边界清晰、密度较高的条索状或结节状阴影)等多种性质病灶同时存在。
胸部CT检查:对于发现微小或隐蔽部位的病变、了解病变的细节等比X线更有优势。
四、实验室检查
结核性胸膜炎:
胸腔积液检查:多为渗出液,外观多为草黄色、透明或微浑,比重高于1.018,李凡他试验阳性,白细胞计数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胸腔积液中可找到结核分枝杆菌,但阳性率较低。
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多呈阳性反应。
肺结核:
痰涂片抗酸染色找结核分枝杆菌:若痰中找到结核分枝杆菌则具有确诊意义,但阳性率较低。
结核菌素试验:多数呈阳性反应,但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呈阴性。
血沉:多增快,可反映疾病的活动性。
五、治疗原则
结核性胸膜炎:
抗结核治疗:遵循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的原则,常用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
胸腔穿刺抽液:可减轻中毒症状,防止胸膜粘连,一般每周抽液2-3次,直至胸腔积液完全吸收。
肺结核:
抗结核治疗:同样遵循上述抗结核治疗原则,用药方案需根据病情、有无耐药等情况制定。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咳嗽咳痰明显者可给予止咳祛痰药物,咯血者根据咯血程度进行相应处理等。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患结核性胸膜炎或肺结核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如肺结核儿童可能呼吸道症状不突出,而全身症状相对更明显,在治疗时抗结核药物的选择需考虑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且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由于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用药过程中需监测肝肾功能。在护理方面,要注意儿童的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休息,家长需严格按照医嘱给儿童用药,定期带儿童复查。
老年人:老年人患结核性胸膜炎或肺结核时,机体免疫力较低,病情可能进展较快,容易出现并发症,如结核性胸膜炎老年人可能胸腔积液吸收较慢,肺结核老年人可能合并肺部感染等其他疾病。在治疗时,抗结核药物的选择要兼顾疗效和老年人的肝肾功能情况,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要加强老年人的营养支持,鼓励老年人适当活动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家属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结核性胸膜炎或肺结核时,抗结核药物的选择需非常谨慎,某些抗结核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如异烟肼可能会影响胎儿的维生素B6代谢,利福平可能有潜在的致畸风险等。治疗时需在妇产科和结核科医生的共同评估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结核药物方案,同时要密切监测胎儿的发育情况。
免疫抑制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这类人群患结核性胸膜炎或肺结核时,病情往往较为严重,结核分枝杆菌容易播散,治疗难度较大,抗结核药物的疗程可能需要适当延长,且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