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临床表现有咳嗽咳痰、低热盗汗等,影像学有特定表现,需综合诊断,治疗用抗结核药;气管炎分急性和慢性,急性由感染或刺激引起,慢性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不同,影像学表现有别,诊断和治疗各有特点,急性对症或用抗生素,慢性发作期和缓解期处理不同。
一、病因方面
肺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例如当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时,会释放出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健康人吸入后可能被感染。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生活方式方面,免疫力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更容易感染,有肺结核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气管炎:
急性气管炎:常由病毒、细菌感染引起,病毒如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细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也可因物理、化学刺激(如冷空气、粉尘、刺激性气体)引发,各年龄段、性别均可发病,生活在污染环境中、经常接触刺激性物质的人群易患,病史方面,既往有呼吸道感染病史者更易复发。
慢性气管炎:病因较为复杂,主要与吸烟、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如烟雾、变应原、工业废气等)、空气污染、感染因素等有关,长期吸烟的人群发病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患病,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增加。
二、临床表现方面
肺结核:
症状:常见症状有咳嗽、咳痰两周以上或痰中带血,可伴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发热多为午后低热,部分患者有胸痛、呼吸困难等表现,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肺结核可能症状不典型,可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等;女性患者在月经不调等方面可能与肺结核的全身症状有关联。
体征:早期病灶较小或位于肺组织深部时,体征可能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若病变范围较大,可出现患侧呼吸运动减弱、叩诊呈浊音、听诊呼吸音减低或有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等。
气管炎:
急性气管炎:起病较急,通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随后出现咳嗽,初为干咳或少量黏痰,随后痰量增多,咳嗽加剧,可伴有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查体可无明显阳性体征,或仅有双肺呼吸音粗糙,部分患者可闻及散在干、湿啰音,各年龄、性别患者表现类似,但儿童可能因咳嗽反射较弱,痰液不易排出。
慢性气管炎:缓慢起病,病程长,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以上,连续2年或2年以上,晨起及夜间咳嗽较重,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泡沫性,急性发作期可呈脓性痰,可伴有喘息,中老年人症状更明显,女性患者在病情发作时可能因身体机能特点,恢复相对男性可能稍慢。
三、影像学检查方面
肺结核: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部病变多发生在肺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及后基底段,病变可呈多形态,如浸润、增殖、干酪、纤维钙化等,密度不均匀、边缘较清楚,有时可见空洞形成;胸部CT检查对于发现微小或隐蔽性病变、了解病变范围及性质等更有价值,能更清晰显示病灶特点。
气管炎:
急性气管炎:胸部X线检查大多正常或仅有肺纹理增粗,无特异性表现。
慢性气管炎:早期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反复发作者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斑点状阴影,以下肺野较明显。
四、诊断方面
肺结核:需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如痰结核菌检查是确诊肺结核的重要方法,包括痰涂片抗酸染色和痰结核菌培养等)、影像学检查等综合诊断。例如痰中找到结核分枝杆菌即可确诊,PPD试验(结核菌素试验)对诊断有辅助意义,但阳性仅提示曾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强阳性提示可能有活动性结核。
气管炎:
急性气管炎:主要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结合血常规等检查,若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提示细菌感染可能,一般通过临床表现可初步诊断,必要时结合胸部X线检查排除其他肺部疾病。
慢性气管炎:根据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或2年以上,排除其他心、肺疾病(如肺结核、尘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肺脓肿、心功能不全等)后可作出诊断。
五、治疗方面
肺结核:主要是抗结核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遵循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的原则进行治疗,不同年龄患者在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上需谨慎,儿童要根据体重等调整剂量,女性在用药期间需关注药物对月经等可能产生的影响,治疗过程中需定期复查肝肾功能等。
气管炎:
急性气管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一般对症治疗即可,如止咳、祛痰、退热等,若为细菌感染,可选用抗生素治疗,一般预后较好,儿童患者在治疗时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等的不恰当药物,女性患者在用药时要考虑对生殖系统等的影响。
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期以控制感染、祛痰、镇咳、平喘为主,缓解期主要是增强体质,预防复发,戒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不同年龄患者在康复锻炼等方面需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进行,女性患者在缓解期可通过适当运动等提高自身抵抗力,但要注意运动强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