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引起,有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分急性和慢性,诊断靠粪便常规等检查,治疗分急性、中毒型、慢性,预防需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一、定义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又称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志贺菌经口进入人体后,会侵袭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引起炎症与溃疡,从而导致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还可能伴有发热、里急后重等表现。
二、病原体特点
志贺菌分为4群(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其中福氏志贺菌在我国较为常见,且易转为慢性;宋内志贺菌感染通常症状较轻,多呈散发;痢疾志贺菌的毒力较强,可引起严重临床表现。志贺菌产生的内毒素是主要致病因素,内毒素吸收后可引起发热、毒血症乃至休克等全身症状;其产生的外毒素具有细胞毒性、神经毒性和肠毒性,可导致更严重的肠道及全身病变。
三、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患者在急性期排菌量大,是重要传染源;带菌者包括健康带菌、恢复期带菌和慢性带菌,其中慢性带菌者可长期排菌,是造成菌痢散发和流行的重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志贺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污染水、食物、手或生活用品,再经口感染他人。例如,食用被志贺菌污染的食物,或饮用被污染的水源等。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与儿童的卫生习惯较差、免疫力相对较低等因素有关;成人中则以中青年较为多见,这可能与他们的生活、工作接触机会较多有关。
四、临床表现
1.急性菌痢
普通型(典型):起病急,有发热,体温可达39℃左右,伴有腹痛、腹泻,初为稀水样便,1-2天后转为黏液脓血便,每日十余次至数十次,伴有里急后重(即有强烈的排便意愿,但排便量少)。
轻型(非典型):全身中毒症状轻,可无发热或仅有低热,腹泻每日数次,为稀便,可有黏液但无脓血,腹痛及里急后重不明显。
中毒型:多见于2-7岁儿童,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按临床表现分为三型: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
脑型(呼吸衰竭型):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如烦躁、嗜睡、昏迷、抽搐,严重者可出现脑疝,呼吸节律不齐、瞳孔不等大等。
混合型:同时具有休克型和脑型的表现,病情最为严重。
2.慢性菌痢:急性菌痢病程超过2个月未愈者即为慢性菌痢。患者可反复发作腹泻、黏液便,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长期迁延不愈,会影响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儿童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
五、诊断方法
1.粪便常规检查:外观多为黏液脓血便,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15个/高倍视野)、脓细胞和少数红细胞,如有巨噬细胞则更有助于诊断。
2.粪便细菌培养:是确诊菌痢的重要依据。应在使用抗生素前采集新鲜粪便的黏液脓血部分,及时送检,多次培养可提高阳性率。
3.血常规检查: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多增高,慢性期患者可有贫血表现。
4.核酸检测:利用核酸扩增技术检测志贺菌核酸,对于早期快速诊断有一定价值。
六、治疗原则
1.急性菌痢
一般治疗:患者需隔离,卧床休息,饮食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保证充足水分摄入,防止脱水。
对症治疗:高热时可给予物理降温或适当退热药物;腹痛剧烈时可给予解痉药物,但需谨慎使用,避免掩盖病情。
抗菌治疗:根据当地志贺菌的耐药情况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喹诺酮类(但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应慎用)、头孢菌素类等。
2.中毒型菌痢:需采取综合抢救措施。
抗感染治疗:选用敏感强效抗生素联合静脉给药,如环丙沙星等。
抗休克治疗: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等。
防治脑水肿和呼吸衰竭:使用脱水剂减轻脑水肿,如甘露醇;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机械通气等。
3.慢性菌痢
全身治疗:应进行全身检查,找出诱因,改善患者一般状况。
抗菌治疗:需联合使用两种不同类型的抗生素,疗程适当延长,必要时可重复多个疗程。
肠道局部治疗:可用药物保留灌肠,如黄连素溶液、磺胺嘧啶银等,以提高肠道局部药物浓度,增强治疗效果。
七、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和带菌者,及时隔离治疗,隔离期限应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对从事饮食、托幼等行业的从业人员应定期进行粪便培养,一旦发现带菌者,应立即调离工作岗位并进行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确保食物煮熟煮透,不饮用生水,搞好粪便管理,防止粪便污染水源、食物等。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等。
3.保护易感人群:目前尚无理想的菌痢疫苗,可通过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式来增强自身抵抗力。在菌痢流行地区,可根据当地情况考虑采取预防性服药等措施,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其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减少感染风险,家长应监督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不随意抓摸物品后不及时洗手就进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