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白内障的原因包括孕期感染与药物暴露、物理与化学因素、糖代谢异常、钙磷代谢紊乱等。

1.孕期感染与药物暴露
孕期前3个月是晶状体发育的关键期,此阶段感染风疹病毒可使胎儿白内障发生率提高20~30倍,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亦有类似风险。
2.物理与化学因素
孕期接触电离辐射(如X射线)超过50mGy可能损伤晶状体DNA,增加白内障风险。化学物质中,水杨酸类、四环素族抗生素可通过血胎屏障,干扰晶状体代谢。
3.糖代谢异常
孕期糖尿病未控制者,胎儿高血糖状态会激活多元醇通路,使山梨醇在晶状体内蓄积,导致渗透性肿胀。研究显示,孕早期血糖>7.0mmol/L者,胎儿白内障风险增加4倍。
4.钙磷代谢紊乱
低钙血症(血钙<2.1mmol/L)会影响晶状体细胞膜稳定性,高磷血症(血磷>1.9mmol/L)则促进钙盐沉积。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中,约15%会出现先天性白内障,表现为核性混浊伴点状钙化。
不仅如此,术后需局部使用抗生素(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和糖皮质激素(氟米龙滴眼液)4周,预防感染和炎症。对于单眼手术者,需进行遮盖治疗,促进双眼视功能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