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缺损是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由胎儿期室间隔发育不全致左右心室异常通道,有遗传和环境等病因,分膜周部、漏斗部、肌部等类型,不同大小缺损有不同临床表现,可通过超声心动图等诊断,小型可随访,中大型多需手术或介入治疗,预后因情况而异,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室间隔缺损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指的是在胎儿发育过程中室间隔未能正常发育完全,从而在左右心室之间形成异常通道。正常的室间隔将心脏的左心室和右心室分隔开来,保证了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血液各自独立运行。
二、病因
1.遗传因素:某些遗传综合征可能与室间隔缺损的发生相关,如21-三体综合征等,染色体的异常可能影响心脏发育相关基因的正常表达,导致室间隔发育缺陷。
2.环境因素:孕妇在妊娠早期接触某些致畸物质,如某些药物(如抗肿瘤药物等)、化学毒物、放射线等,可能干扰胎儿心脏的正常发育,增加室间隔缺损的发生风险;另外,孕妇感染某些病毒,如风疹病毒等,也可能影响胎儿心脏结构的形成。
三、分类
1.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这是最常见的类型,缺损位于室间隔的膜部,周围组织结构包括三尖瓣隔瓣、主动脉右冠瓣等。
2.漏斗部室间隔缺损:又可分为干下型(位于肺动脉瓣下)和嵴内型(位于室上嵴内部)。
3.肌部室间隔缺损:缺损位于室间隔的肌部,可单发或多发。
四、临床表现
1.小型室间隔缺损:很多患儿可能没有明显症状,生长发育不受影响,往往在体检时通过心脏听诊发现心脏杂音而被确诊。
2.中型室间隔缺损:患儿可能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体重增加缓慢,容易反复呼吸道感染,这是因为左向右分流导致肺循环血量增加,肺部淤血,容易引发肺部感染。听诊时可闻及胸骨左缘3-4肋间响亮的全收缩期杂音。
3.大型室间隔缺损:患儿在婴儿期就可能出现明显症状,如呼吸急促、喂养困难、多汗,体重不增,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心力衰竭的表现,如面色苍白、水肿等。心脏听诊除了有响亮的杂音外,还可能伴有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等表现。
五、诊断方法
1.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室间隔缺损的重要手段,能够清晰地显示室间隔缺损的部位、大小、数目以及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情况,通过多普勒超声还可以判断分流的方向和速度等。
2.心导管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室间隔缺损病例,可能需要进行心导管检查,通过将导管插入心脏血管内,测量各部位的压力,了解分流情况等,为手术治疗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六、治疗
1.小型室间隔缺损:有一定的自行闭合可能,尤其是膜周部小型室间隔缺损,可定期随访观察,一般每半年至一年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监测缺损的变化情况。
2.中型和大型室间隔缺损: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可通过开胸手术或胸腔镜微创手术进行。对于适合介入治疗的患儿,也可以选择介入封堵治疗,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如缺损的大小、位置等符合介入封堵的条件。
七、预后
1.小型室间隔缺损:如果能够自行闭合,预后良好,对生长发育和日常生活几乎没有影响,远期心脏功能一般不受明显影响。
2.经过及时治疗的中型和大型室间隔缺损:手术或介入治疗效果较好的患儿,预后也较好,能够正常生长发育,生活质量不受明显影响;但如果治疗不及时,出现严重的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预后会变差,可能影响心脏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新生儿和婴儿:对于患有室间隔缺损的新生儿和婴儿,要密切观察其喂养情况,因为可能存在喂养困难,需要耐心喂养,必要时可能需要特殊的喂养方式,如少量多次喂养,以保证营养摄入,同时要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因为肺部感染可能会加重病情。
2.儿童:学龄期儿童患有室间隔缺损时,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过度劳累,影响心脏功能,同时要按时进行复查,监测心脏的情况,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治疗和干预。
3.孕妇相关特殊情况:如果孕妇在孕期发现胎儿存在室间隔缺损,需要密切监测胎儿的发育情况,在产后要对新生儿进行及时的检查和评估,根据室间隔缺损的具体情况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