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窦炎是局限于胃窦部的慢性炎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药物、自身免疫、年龄性别及其他如精神、胆道疾病等因素相关,有腹痛、消化不良等表现,可通过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测诊断,治疗分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四联疗法和无感染的对症治疗,预防要保持良好习惯、注意卫生、避免滥用药、保持心情舒畅及积极治相关疾病,儿童患者需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及用药谨慎。
胃窦炎的病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它能在胃内酸性环境中生存,可通过口-口或粪-口途径传播。幽门螺杆菌感染后,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反应。例如,多项研究表明,约半数以上的慢性胃窦炎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者饮食不规律,如暴饮暴食、过度饥饿等,都可能刺激胃窦部黏膜,导致胃窦炎的发生。比如,长期大量摄入辛辣食物的人群,胃窦黏膜受到反复刺激,发生炎症的风险增加。
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从而易引发胃窦炎。
自身免疫因素:少数胃窦炎患者是由于自身免疫机制异常导致,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胃窦部黏膜,引起慢性炎症。
年龄与性别:一般来说,中老年人患胃窦炎的概率相对较高,可能与胃黏膜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退行性改变有关;在性别方面,并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下男女患病情况可能因饮食习惯等有所不同。
其他因素: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会影响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节功能,导致胃窦部黏膜血管痉挛,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引发炎症;另外,患有胆道疾病时,胆汁反流至胃内,其中的胆盐等成分会损伤胃窦黏膜,也可引起胃窦炎。
胃窦炎的临床表现
腹痛:多数患者会出现上腹部隐痛、胀痛等,疼痛没有明显的规律性,部分人在进食后可能会加重或减轻。例如,有的患者空腹时感觉腹部不适,进食少量食物后腹痛有所缓解,但不久后又再次出现疼痛。
消化不良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比如,患者可能感觉吃一点东西就有饱腹感,不想进食,或者进食后很快出现恶心、呕吐的情况,经常有胃内气体反流导致嗳气,胃酸反流刺激食管出现反酸等症状。
其他症状:病情较重或长期不愈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若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口臭等表现。
胃窦炎的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这是诊断胃窦炎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窦部黏膜的形态,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色泽改变等情况,还可以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炎症的程度和性质。例如,在胃镜下可以清晰看到胃窦黏膜是否有红斑、出血点等异常表现。
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胃镜下组织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尿素呼气试验无创且准确性较高,患者口服含有标记尿素的试剂后,通过检测呼出气体中标记物的含量来判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血清学检测则是通过检测血液中幽门螺杆菌抗体来判断既往是否感染过幽门螺杆菌,但不能区分是现症感染还是既往感染。
胃窦炎的治疗与预防
治疗:如果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采用四联疗法进行治疗,即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铋剂(如枸橼酸铋钾等)+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对于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主要是对症治疗,如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来保护胃窦黏膜,缓解腹痛、反酸等症状;对于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可使用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如多潘立酮等)。
预防: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注意饮食卫生,防止幽门螺杆菌感染;尽量避免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必须服用时可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积极治疗胆道疾病等相关疾病。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其饮食规律,避免给儿童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风险。如果儿童出现腹痛、消化不良等疑似胃窦炎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检查和处理,且儿童用药需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缓解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