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穿孔与胃溃疡在定义、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和治疗原则上有差异。胃穿孔是胃壁全层破裂致胃内容物漏入腹腔引发严重后果,发病突然,症状剧烈;胃溃疡是胃黏膜慢性炎性缺损,有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等表现。检查上胃镜对胃溃疡可查病变及活检,胃穿孔首选检查非胃镜;X线钡餐胃溃疡可见龛影,胃穿孔可见膈下游离气体。治疗上胃溃疡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根除Hp等;胃穿孔非手术有适应证,多数需手术,不同年龄人群治疗各有特点。
一、定义与本质
胃穿孔:是溃疡病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胃壁全层破裂,胃内的容物漏入腹腔,引起急性腹膜炎等严重后果。多因溃疡基底组织被侵蚀穿破浆膜层所致,常见诱因有暴饮暴食等。
胃溃疡:是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后形成的慢性溃疡,是发生在胃内的局部炎性缺损,病变深度通常达黏膜肌层或更深。主要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等因素相关。
二、临床表现差异
症状表现
胃溃疡:主要症状为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疼痛多在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出现,持续1-2小时后缓解,部分患者可无症状或仅表现为消化不良等非特异性症状。不同年龄段人群症状可能有差异,儿童胃溃疡相对少见,若发生多与感染等因素有关,表现可能不典型,常以腹痛、呕吐等为主;老年人胃溃疡症状可能不典型,疼痛节律性不明显,易出现体重减轻等情况。女性患者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激素变化可能影响症状感知,但对胃溃疡本身的临床表现无本质影响。长期生活不规律、有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高盐饮食、吸烟等)的人群,胃溃疡症状可能更明显且易反复发作。
胃穿孔:发病突然,患者突发上腹部剧烈疼痛,呈刀割样或烧灼样,疼痛迅速波及全腹。还可伴有恶心、呕吐、休克等表现,如不及时处理,可因腹腔感染等导致严重后果。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不同年龄人群对疼痛的耐受及伴随症状可能不同,儿童胃穿孔病情变化较快,需高度重视;老年人由于机体反应相对迟钝,可能症状表现不典型,但病情往往较严重。
三、检查方法区别
胃镜检查
胃溃疡:胃镜下可见胃黏膜有圆形或椭圆形的缺损,边缘整齐,底部覆盖白苔或黄白苔,周围黏膜充血、水肿等。通过胃镜还可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溃疡的良恶性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的耐受性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要充分评估麻醉风险;老年人进行胃镜检查需评估心肺功能等情况。
胃穿孔:胃镜检查一般不作为胃穿孔的首选检查,因为胃穿孔时胃内大量气体进入腹腔,胃镜检查可能无法清晰观察胃内情况,且可能导致腹腔感染加重等风险,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怀疑有复合性病变等可能会考虑。
X线钡餐检查
胃溃疡:可见龛影,是胃溃疡的直接征象,还可发现局部压痛、胃大弯侧痉挛性切迹等间接征象。不同年龄人群进行X线钡餐检查的适应性不同,儿童可能需要特殊的检查准备;老年人要考虑辐射剂量等因素。
胃穿孔:X线腹部平片可见膈下游离气体,这是胃穿孔的重要诊断依据,表现为膈下新月形透亮区。
四、治疗原则不同
胃溃疡
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戒烟限酒,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不同年龄人群的生活方式调整重点不同,儿童要注意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等;老年人要注意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药物治疗:主要是根除Hp治疗(如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联合方案)、抑制胃酸分泌(如质子泵抑制剂或H受体拮抗剂)、保护胃黏膜(如铝碳酸镁等)。儿童用药需严格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老年人用药要考虑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
胃穿孔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轻、腹膜炎体征局限的患者,需禁食、胃肠减压,应用抗生素抗感染等,但非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多数胃穿孔需要手术治疗。儿童胃穿孔非手术治疗风险较高,一般多需手术;老年人身体状况差,手术耐受性低,需充分评估后决定治疗方案。
手术治疗:包括穿孔修补术等,目的是封闭穿孔,清理腹腔污染等。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术后恢复情况不同,儿童术后恢复相对较快,但要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老年人术后恢复时间可能较长,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