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胃炎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一般治疗需调整生活方式,如体位和饮食;药物治疗有抑酸剂(质子泵抑制剂、H受体拮抗剂)、促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莫沙必利)、胃黏膜保护剂(铝碳酸镁);手术用于药物无效、有严重并发症或解剖结构异常者;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治疗各有特点,儿童非药物干预为主,老年人选药需考虑肝肾功能,妊娠期女性谨慎用药以生活方式调整为主且选对胎儿影响小的药。
一、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体位:对于餐后发生反流的患者,可采取上身抬高15-20°的体位,避免餐后立即平卧,尤其夜间睡眠时可适当将床头抬高,这样有助于减少夜间反流,因为平卧位时重力因素对反流的对抗作用减弱。对于肥胖人群,要积极控制体重,肥胖是反流性胃炎的一个危险因素,体重减轻可降低腹内压,减少反流的发生概率。
饮食:避免食用可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食物,如高脂肪、巧克力、咖啡、浓茶等。高脂肪食物会延缓胃排空,增加反流的风险;咖啡和浓茶中的咖啡因等成分可使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应少食多餐,避免过饱,每餐不宜进食过多,以免胃内压力增高,促进反流。
二、药物治疗
抑酸剂:
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奥美拉唑等,通过抑制胃壁细胞上的质子泵,减少胃酸分泌,能有效降低胃内酸度,缓解反流引起的胃黏膜损伤,是治疗反流性胃炎的常用药物。其作用机制是特异性地抑制胃壁细胞分泌胃酸的最后环节,持续抑制胃酸分泌的效果较好,可使胃内pH值较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一般适用于胃酸分泌较多的反流性胃炎患者。
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等,通过竞争结合胃黏膜细胞上的H受体,抑制胃酸分泌,但其抑酸作用相对PPI较弱,一般用于轻至中度反流性胃炎患者,或作为PPI治疗效果不佳时的替代药物。
促胃肠动力药:
多潘立酮:可促进胃排空,增强胃窦和十二指肠的蠕动,协调胃幽门和十二指肠的运动,从而减少胃内容物反流。它能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改善食管蠕动功能,促进胃排空,适用于有胃排空延迟、反流症状的患者。但需要注意,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心律失常患者等,使用时需谨慎,因为多潘立酮可能会引起心脏相关的不良反应。
莫沙必利:也是一种促胃肠动力药,通过激动5-HT受体,促进乙酰胆碱的释放,增强胃肠道蠕动,改善胃排空,且对心脏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反流性胃炎伴有胃肠动力不足的情况。
胃黏膜保护剂:
铝碳酸镁:能迅速中和胃酸,并可吸附胆汁,同时还能促进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对反流胆汁引起的胃黏膜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缓解胃痛、胃胀、烧心等症状。它在胃内可持续作用,能快速缓解症状,且安全性较好。
三、手术治疗
适应证: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有严重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食管狭窄等)或存在解剖结构异常(如食管裂孔疝严重)的反流性胃炎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式是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通过折叠胃底围绕食管下段,增强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从而达到抗反流的目的。但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如感染、出血、反流复发等,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反流性胃炎相对较少见,若发生多与先天性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发育不完善等因素有关。治疗上首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喂养方式,少量多次喂养,喂养后保持直立位一段时间。药物治疗需谨慎,应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如需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等,需在医生严格评估下使用,因为儿童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药物代谢和不良反应的表现与成人不同。
老年人:老年人反流性胃炎可能与胃肠道功能减退、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下降、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等有关。在治疗时,药物选择需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一些药物可能对肝肾功能有影响,应尽量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老年人生活方式的调整更为重要,如注意体位、饮食等,且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性与年轻人不同。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反流性胃炎的治疗需特别谨慎,因为很多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首先以生活方式调整为主,如避免餐后立即平卧、控制体重等。如果症状严重需要药物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如部分促胃肠动力药在妊娠期使用需权衡利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