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发红糠疹是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表现有皮肤损害、黏膜表现及病程慢性等特点,发病机制涉及遗传、免疫、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异常等,诊断靠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检查,需与银屑病、脂溢性皮炎、扁平苔藓鉴别,治疗分一般、局部、系统治疗,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儿童、老年、女性、男性患者治疗各有需注意之处。
皮肤损害:早期为毛囊性小丘疹,丘疹顶端有一小的角质栓,中心有一根毛发穿过,剥去角栓后可见毛囊口扩大,不久丘疹周围出现鳞屑。典型的皮损为淡红色至橙红色的斑块,边界清楚,上覆细小的鳞屑,斑块可融合成大片,表面有密集的针尖大小的毛囊性角质丘疹,以四肢伸侧、躯干、颈部等部位多见。在指(趾)背侧,尤其是第1、2指节的背侧,常可见到特征性的毛囊性丘疹,丘疹间皮肤正常,这是毛发红糠疹的重要特征之一。
黏膜表现:部分患者可有黏膜受累,表现为口腔黏膜红斑、干燥、皲裂等。
病程特点:病程慢性,可持续数年至数十年不等,病情可时轻时重。
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有家族史,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在发病中起一定作用。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与毛发红糠疹的易感性相关。
免疫因素:免疫异常参与了毛发红糠疹的发病过程。患者体内存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异常,例如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失调,细胞因子网络失衡等,导致皮肤的炎症反应和角质形成细胞的异常增殖。
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异常:毛发红糠疹患者的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加快,导致表皮更替时间缩短,出现角化过度等异常角化表现。这可能与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异常表达有关。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医生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全面的体格检查,根据典型的皮肤损害表现,如上述的毛囊性丘疹、斑块上覆细小鳞屑以及特征性的指(趾)背侧毛囊性丘疹等,可初步怀疑为毛发红糠疹。
组织病理学检查:取皮损处皮肤进行组织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重要依据。典型的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伴毛囊口角质栓形成,毛囊口角化,棘层肥厚,表皮突延长,真皮上部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等。
鉴别诊断
银屑病:银屑病的鳞屑较厚,呈银白色,刮除鳞屑可见点状出血(Auspitz征),皮损形态多样,如点滴状、斑块状等,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等,组织病理表现与毛发红糠疹不同,银屑病表皮有明显的角化不全,Munro微脓肿等特征。
脂溢性皮炎: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面、胸背等,皮损为黄红色斑片,上覆油腻性鳞屑,无特征性的毛囊性角质丘疹,毛发红糠疹有典型的毛囊性丘疹可与之鉴别。
扁平苔藓:扁平苔藓的皮损为多角形紫红色扁平丘疹,瘙痒明显,黏膜损害常见,呈白色网状条纹(Wickham纹),组织病理有其特征性表现,与毛发红糠疹不同。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应注意皮肤保湿,避免过度洗浴,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肥皂或清洁剂。同时,要注意生活规律,避免精神紧张等诱发或加重因素。
局部治疗:根据皮损情况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如氢化可的松软膏等,有抗炎止痒的作用;对于角化明显的部位,可外用维A酸类药物,如维A酸乳膏等,改善角化过度,但使用维A酸类药物可能会有局部刺激等不良反应,需注意观察。
系统治疗: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可考虑系统用药,如口服维A酸类药物,如阿维A等,但维A酸类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致畸、肝肾功能损害等,使用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并且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对于免疫介导的患者,还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但需谨慎评估其疗效和风险。
不同人群特点
儿童患者:儿童毛发红糠疹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病情相对较轻,但也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儿童用药需特别谨慎,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加强皮肤护理等。要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毛发红糠疹的病程可能较长,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选择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老年人肝肾功能等的影响,加强用药监测。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月经、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的影响。例如,维A酸类药物在妊娠期间禁用,女性患者在使用相关药物时需告知医生月经情况和生育计划等。
男性患者:男性患者在治疗上与其他人群类似,但也需要关注其特殊的生活方式等因素对病情的影响,如吸烟、饮酒等可能对皮肤疾病的影响,劝导患者尽量避免不良生活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