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急性炎症,由饮食不当等引起,起病急,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靠病史、症状初诊,一般治疗、对症治疗;慢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慢性炎症,可由急性迁延等引起,症状隐匿、病程长,靠病史、胃镜等诊断,需病因及对症治疗。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患肠胃炎各有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因
急性肠胃炎
定义: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通常起病较急。
病因:多由饮食不当引起,如进食被细菌或毒素污染的食物,常见细菌有沙门菌属、大肠埃希菌等,常见毒素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等;也可因暴饮暴食、食用生冷刺激性食物等诱发,年龄、性别无特殊易患倾向,生活方式上若近期有不规律饮食、旅行中饮食卫生不佳等情况易发病,病史方面近期无特殊相关慢性病史导致急性发作。
慢性肠胃炎
定义:是胃黏膜和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程相对较长。
病因:可由急性肠胃炎迁延不愈发展而来;也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密切相关,约半数以上的慢性肠胃炎患者有Hp感染;另外,自身免疫因素、长期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酗酒、饮食不规律等)、年龄增长导致胃肠功能减退等均可能参与其发生发展,不同性别患病无显著差异,年龄较大者因胃肠功能逐渐衰退等因素相对更易患慢性肠胃炎,有急性肠胃炎病史未彻底治愈者易发展为慢性肠胃炎。
二、症状表现
急性肠胃炎
起病急,主要症状有恶心、呕吐,常为突然发作,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部位不固定;腹泻,每日数次至十余次,大便多为稀水样便,可伴有黏液;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一般病程较短,数天内可缓解。
慢性肠胃炎
症状相对较隐匿,病程迁延,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疼痛程度一般较轻,多为隐痛、胀痛等;消化不良症状较为常见,如食欲减退、腹胀、早饱等;腹泻或便秘可交替出现,大便性状多为糊状便,也可出现黏液便;部分患者可有消瘦、贫血等全身表现,症状时轻时重,可持续数月至数年。
三、诊断方法
急性肠胃炎
主要依据病史(如近期饮食不洁史等)、症状(典型的急性起病的恶心、呕吐、腹泻等)进行初步诊断,必要时可进行大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等,若怀疑细菌感染可进行大便细菌培养等检查来明确病因。
慢性肠胃炎
病史采集很重要,详细询问病程、症状特点等。胃镜及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肠胃炎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胃黏膜和肠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有无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性质;Hp检测也是必要的,常用方法有尿素酶呼气试验、胃镜下活检等;还可进行血常规、生化检查等,了解有无贫血、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四、治疗原则
急性肠胃炎
一般治疗:休息,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适当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对症治疗:对于呕吐严重者可适当使用止吐药物;腹痛明显者可使用解痉药物;若有细菌感染证据,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
慢性肠胃炎
病因治疗:如有Hp感染,需进行规范的抗Hp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规律饮食等。
对症治疗: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进行相应处理,如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改善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使用止泻药物缓解腹泻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
急性肠胃炎:儿童胃肠功能相对较弱,发生急性肠胃炎时更易出现脱水等情况,需密切关注患儿的精神状态、尿量等,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必要时就医进行静脉补液等治疗,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慢性肠胃炎:儿童慢性肠胃炎相对较少见,若发生,需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因为长期的慢性肠胃炎可能影响营养吸收,导致生长迟缓等,要注意调整儿童饮食,保证营养均衡,积极查找病因并进行相应治疗。
老年人
急性肠胃炎: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发生急性肠胃炎时,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要注意观察有无脱水、电解质紊乱、感染性休克等严重情况,治疗上需更谨慎,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避免加重肝肾功能负担。
慢性肠胃炎:老年人慢性肠胃炎较为常见,因年龄因素胃肠功能减退,病情易反复,要长期关注其营养状况,必要时补充营养物质,定期进行胃肠镜等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孕妇
急性肠胃炎:孕妇发生急性肠胃炎需谨慎用药,以免影响胎儿,一般治疗上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为主,症状严重时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慢性肠胃炎:孕妇慢性肠胃炎需注意饮食调整,保证胎儿营养需求,治疗上要权衡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安全的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