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常见腹部疾病,由病毒、细菌等感染引发,与上呼吸道或肠道感染相关,有腹痛、消化道及全身症状,查体右下腹轻压痛不固定,靠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需与急性阑尾炎等鉴别,一般治疗包括休息和饮食调整,药物治疗分抗感染和对症,大多预后好,可通过增强免疫力、注意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预防。
一、定义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常见的腹部疾病,多由病毒、细菌等感染引起,通常与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相关,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
二、病因
(一)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常见的有柯萨奇B组病毒、埃可病毒等,多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入侵人体,进而累及肠系膜淋巴结。例如,在呼吸道病毒流行季节,儿童更容易因接触病毒而引发肠系膜淋巴结炎。
2.细菌感染:如沙门菌、链球菌等感染也可导致肠系膜淋巴结炎,往往是在肠道细菌感染的基础上,炎症波及到肠系膜淋巴结。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1.腹痛:是最常见的症状,疼痛部位多位于脐周或右下腹,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阵发性绞痛。儿童常表现为哭闹不安,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可能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行为来判断腹痛情况。
2.消化道症状:部分患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症状。如果是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相对较为常见;而细菌感染导致的可能更易出现便秘情况。
3.全身症状:可出现发热,体温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少数患儿可出现高热。还可能有乏力、精神差等表现,这与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有关。
(二)体征
腹部查体时,右下腹可能有轻度压痛,但压痛部位不固定,这与肠系膜淋巴结分布的特点有关。一般没有明显的腹肌紧张和反跳痛,这有助于与急性阑尾炎等急腹症相鉴别。
四、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触诊腹部,了解腹痛的部位、程度以及腹部体征情况,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肠系膜淋巴结炎。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若为病毒感染,淋巴细胞比例常升高;若为细菌感染,中性粒细胞比例会升高,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感染的类型。
2.C反应蛋白(CRP):CRP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有助于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
(三)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是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重要影像学方法。超声下可发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多呈椭圆形或圆形,皮质增厚,髓质回声清晰。通过腹部超声可以直观地看到肠系膜淋巴结的大小、形态等情况,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五、鉴别诊断
(一)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典型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初始为脐周或上腹部疼痛,后转移至右下腹,伴有固定的压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血常规中中性粒细胞升高更明显,而肠系膜淋巴结炎压痛部位不固定,超声表现也有所不同。
(二)梅克尔憩室炎
梅克尔憩室炎也可出现腹痛、发热等表现,但通过消化道造影或核素扫描等检查可发现梅克尔憩室的异常,与肠系膜淋巴结炎相鉴别。
六、治疗
(一)一般治疗
1.休息:让患儿适当休息,减少活动量,有助于身体恢复。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家长要注意安抚,保证其充足的休息时间。
2.饮食调整: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防止加重胃肠道负担。例如,可以给患儿食用米粥、面条等食物。
(二)药物治疗
1.抗感染治疗: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一般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无需特殊的抗病毒药物;如果是细菌感染导致的,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2.对症治疗:对于发热的患儿,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或药物降温等方法;对于腹痛明显的患儿,可适当使用解痉药物缓解疼痛,但需谨慎用药,尤其要考虑儿童的年龄因素,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七、预后
大多数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经过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感染控制后,肿大的淋巴结可逐渐恢复正常。但如果病情延误,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等情况。在恢复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儿的症状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八、预防措施
(一)增强免疫力
让儿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感染的机会。例如,鼓励儿童多吃蔬菜水果,每天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每周进行适量的户外运动。
(二)注意个人卫生
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避免病从口入。同时,要注意环境卫生,减少病毒、细菌的传播。
(三)避免接触感染源
在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如果周围有人患有肠道或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要尽量让儿童远离,减少感染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