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昏迷不醒由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导致。感染性因素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膜炎、脑炎)和全身性严重感染(如败血症);非感染性因素涵盖颅脑损伤(如外伤、产伤)、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脑血管畸形)、代谢紊乱(如低血糖、高血糖、电解质紊乱)、中毒(如药物中毒、食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一旦发现需立即送医检查并治疗,日常要加强小儿护理。
一、感染性因素
(一)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1.脑膜炎:由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感染脑膜引起。例如细菌性脑膜炎,常见的病原体有流感嗜血杆菌B型、肺炎链球菌等,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是高发人群,病原体可通过血液循环等途径到达脑膜引发炎症,炎症刺激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小儿昏迷不醒。有研究显示,细菌性脑膜炎患儿中部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严重时可昏迷。
2.脑炎:病毒感染是常见原因,如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病毒侵入脑实质后,引起脑组织的炎症、水肿等病变,影响大脑的神经功能,进而导致小儿昏迷。例如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可造成颞叶等部位的病变,使患儿出现意识丧失、昏迷不醒等表现,临床中此类病例并不少见。
(二)全身性严重感染
1.败血症:当病原体侵入小儿血液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时可引起败血症。严重的败血症会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影响多个器官功能,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毒素等物质可干扰神经细胞的代谢和功能,使得小儿出现昏迷不醒的情况。大量临床数据表明,败血症患儿若病情进展严重,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是导致昏迷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非感染性因素
(一)颅脑损伤
1.外伤:小儿活泼好动,容易发生外伤,如坠落伤、撞击伤等。头部受到外伤后,可引起颅内出血、脑挫裂伤等。例如颅内出血会导致颅内压升高,压迫脑组织,影响神经功能,从而出现昏迷。据统计,因颅脑外伤导致昏迷的小儿病例中,不同程度的头部外伤均可引发意识障碍,严重时昏迷不醒。
2.产伤:在分娩过程中,如胎儿头部受到过度挤压等情况,可能导致颅内出血、脑损伤等,进而引起小儿出生后昏迷不醒。尤其是早产、难产等情况,产伤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
(二)神经系统疾病
1.癫痫持续状态:癫痫发作如果持续时间过长,超过30分钟,就称为癫痫持续状态。此时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持续存在,会导致脑功能严重紊乱,引起小儿昏迷不醒。临床观察发现,癫痫持续状态是导致小儿急性昏迷的常见原因之一,需要紧急处理以终止发作,恢复脑功能。
2.脑血管畸形:小儿脑血管畸形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可引起脑出血或缺血,影响脑部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例如脑血管破裂出血可导致颅内血肿形成,压迫周围脑组织,导致小儿昏迷。相关研究指出,脑血管畸形引发的脑部病变可迅速影响小儿的意识状态,出现昏迷表现。
(三)代谢紊乱
1.低血糖:小儿若长时间未进食,或患有某些代谢性疾病等,可导致低血糖。当血糖浓度过低时,大脑能量供应不足,会影响神经细胞的功能,引起小儿昏迷不醒。尤其是婴幼儿,自身糖原储备少,更容易发生低血糖,如新生儿低血糖若未及时纠正,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害,出现昏迷。
2.高血糖:糖尿病患儿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情况时,会出现高血糖、高血酮、酸中毒等一系列代谢紊乱,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导致小儿昏迷。临床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儿可表现为意识模糊、昏迷不醒等症状,需要及时进行治疗纠正代谢紊乱。
3.电解质紊乱:如严重的低钠血症或高钠血症。低钠血症可引起脑细胞水肿,高钠血症可导致脑细胞脱水,这些都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小儿昏迷。例如小儿腹泻等情况可能导致电解质大量丢失,如果未及时补充纠正,就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进而昏迷。
(四)中毒
1.药物中毒:小儿误服药物,如过量服用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等,可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昏迷不醒。例如误服过量的苯巴比妥等镇静催眠药,会使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出现意识丧失。
2.食物中毒:食用被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后,可引起食物中毒。某些毒素可作用于神经系统,导致小儿出现昏迷症状。比如食用含有肉毒杆菌毒素的食物,可影响神经肌肉接头的功能,进而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小儿昏迷不醒。
3.一氧化碳中毒:小儿若处于密闭空间吸入一氧化碳,会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其失去携氧能力,导致脑组织缺氧,引起昏迷。冬季燃气热水器使用不当等情况容易导致小儿一氧化碳中毒昏迷。
小儿昏迷不醒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旦发现小儿昏迷不醒,应立即送往医院进行详细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对小儿的护理,避免外伤、误服药物等情况发生,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导致代谢紊乱等的疾病,保障小儿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