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依据罗马标准,成人和儿童有不同标准,还需结合排除性检查,包括实验室、影像学及特殊检查;鉴别诊断需与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肿瘤(结肠癌、小肠肿瘤)、乳糖不耐受、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疾病鉴别,不同疾病有各自临床特点及检查鉴别要点。
一、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
1.罗马标准
成人: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月至少出现3天症状,同时伴有以下2项或更多:与排便相关;排便后症状缓解;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
儿童:年龄≥4岁,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至少持续2个月,每月至少出现1次,同时具备以下特点:排便后缓解;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改变。需要注意不同年龄儿童的表现可能有差异,如幼儿可能以哭闹、喂养困难等非典型表现为主,年长儿更接近成人的表现形式。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的儿童或成人更容易出现肠易激综合征相关症状,而有肠道感染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可能增加。对于有相关病史的个体,在诊断时需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感染史、饮食情况、精神心理状态等。
2.排除性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如肝肾功能、电解质等)、粪便常规+隐血、粪便病原学检查等。血常规可帮助排除感染性疾病等引起的肠道症状,血生化了解全身基本状况,粪便常规+隐血可排除肠道出血、感染等情况,粪便病原学检查如细菌、病毒等检测可排除相应的感染性肠道疾病。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实验室检查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由于可能存在喂养等问题,粪便检查更为重要,而成人则更关注全身生化指标及肠道感染相关检查。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饮酒、节食等可能影响血生化结果,在解读实验室检查时需结合生活方式因素。有基础疾病病史的患者,如肝肾功能不全者,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解读需更谨慎。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可初步了解腹部脏器情况,如肝脏、胆囊、胰腺、肾脏等是否有病变;对于成人,必要时可进行结肠镜检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如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等;儿童可能根据情况选择结肠镜或钡剂灌肠等检查,需考虑儿童的耐受性和检查的安全性。生活方式中,长期久坐、缺乏运动可能不直接影响影像学检查,但肠道准备情况会影响结肠镜等检查的效果,在检查前需按照要求进行肠道准备。有腹部手术史等特殊病史的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告知医生相关病史,以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特殊检查:对于一些不典型病例,可能需要进行胃肠动力检查等。如通过测压等方法了解肠道动力情况,成人和儿童的胃肠动力特点有所不同,儿童胃肠动力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检查结果解读需考虑年龄因素。生活方式中,运动习惯等可能影响胃肠动力,在进行胃肠动力检查前需告知医生近期运动情况等。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的患者,胃肠动力检查结果可能受到影响,需综合分析。
二、肠易激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1.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多有腹痛、腹泻、体重下降等表现,结肠镜检查可见肠道黏膜呈节段性、非对称性炎症,纵行溃疡、鹅卵石样改变等,病理检查可见非干酪样肉芽肿等特征。与肠易激综合征不同的是,炎症性肠病病情多呈进行性发展,实验室检查可能有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等炎症指标升高,而肠易激综合征一般无这些典型的炎症指标异常。在年龄方面,炎症性肠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但青少年相对多见,而肠易激综合征多见于中青年。生活方式中,炎症性肠病患者可能因肠道炎症影响营养吸收,出现消瘦等情况,而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一般营养状况相对较好。有肠道感染反复发作病史的人群,需注意与炎症性肠病鉴别。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结肠镜检查可见直肠和乙状结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颗粒状,多发性浅溃疡等,病理检查可见黏膜炎症、隐窝脓肿等。与肠易激综合征相比,溃疡性结肠炎有典型的肠道黏膜病变,实验室检查炎症指标常升高,而肠易激综合征粪便一般无脓血等改变。年龄上,溃疡性结肠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多见,肠易激综合征年龄分布较广。生活方式中,长期精神紧张等可能诱发肠易激综合征,但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感染、免疫等因素更为重要。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患者,需警惕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能。
2.肠道肿瘤
结肠癌:多见于中老年人,可有腹痛、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部肿块等表现,结肠镜及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与肠易激综合征不同,结肠癌患者一般有进行性消瘦、贫血等表现,粪便隐血多呈阳性,而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一般情况良好,粪便隐血多为阴性。生活方式中,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患结肠癌风险增加,而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饮食因素主要影响症状发作。有肠道息肉病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需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以排除结肠癌。
小肠肿瘤:临床表现多样,可出现腹痛、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等症状,诊断相对较难,需通过小肠镜、CT小肠造影等检查明确。与肠易激综合征相比,小肠肿瘤患者症状持续不缓解且进行性加重,一般情况逐渐变差,而肠易激综合征症状相对波动,一般情况较好。年龄上,小肠肿瘤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相对少见,生活方式对其影响不如结肠癌明确,有腹部外伤史等特殊情况的患者需考虑小肠肿瘤可能。
3.乳糖不耐受:由于乳糖酶缺乏,进食含乳糖的食物后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粪便检查还原糖阳性,氢呼气试验可辅助诊断。与肠易激综合征不同的是,乳糖不耐受患者有明确的乳糖摄入相关症状,停止乳糖摄入后症状可缓解,而肠易激综合征与乳糖摄入无明确的直接关联。对于儿童,先天性乳糖不耐受较为常见,而成人可能因肠道疾病等导致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在诊断时需询问饮食中乳糖摄入情况及症状与乳糖摄入的关系。生活方式中,大量饮用含乳糖的乳制品可能诱发乳糖不耐受相关症状,而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症状与乳糖摄入关系不密切。有明确乳制品摄入后症状加重病史的人群,需考虑乳糖不耐受可能。
4.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影响胃肠动力,出现腹泻、心悸、多汗等症状;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可出现便秘、畏寒、乏力等症状。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可明确诊断,与肠易激综合征不同的是,甲状腺功能异常有典型的甲状腺相关表现及激素水平异常,而肠易激综合征无甲状腺功能的改变。不同年龄人群甲状腺功能异常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生活方式中,长期暴露于辐射等环境因素可能增加甲状腺疾病风险,在诊断肠易激综合征时需排除甲状腺功能异常相关因素。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或出现甲状腺相关症状的人群,需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