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癌是发生在乙状结肠的恶性肿瘤,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饮食、吸烟、酗酒)、病史(肠道慢性炎症、家族遗传)相关,临床表现有排便习惯和性状改变、腹痛、腹部肿块等,诊断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结肠镜、CT、MRI)和血液检查(肿瘤标志物)。
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一般来说,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患乙状结肠癌,随着年龄增长,肠道黏膜等组织细胞发生变异的概率增加。例如,50岁以上人群患乙状结肠癌的风险逐渐升高。
生活方式
饮食: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是重要危险因素。高脂肪饮食会使胆汁酸分泌增多,胆汁酸代谢产物可能对肠道黏膜有刺激作用,长期刺激可能导致细胞恶变;而低纤维饮食会使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有害物质与肠道黏膜接触时间增加,增加癌变风险。比如,经常大量摄入红肉、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食物的人群,患乙状结肠癌的风险比饮食均衡、高纤维摄入人群高。
吸烟:吸烟产生的多种致癌物质会进入人体,影响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细胞代谢,增加乙状结肠癌的发病几率。有研究表明,吸烟者患乙状结肠癌的风险较非吸烟者有所升高。
酗酒:过量饮酒会损伤肝脏等器官功能,进而影响身体的整体代谢和免疫功能,间接增加肠道发生癌变的可能性。
病史:有肠道慢性炎症病史,如溃疡性结肠炎等,若病情长期不愈,肠道黏膜反复受到炎症刺激,就容易发生细胞的异常增生,逐渐发展为乙状结肠癌。另外,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如家族中有结肠癌遗传倾向的,患乙状结肠癌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因为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携带了相关的致癌基因或存在遗传易感性。
临床表现
排便习惯改变:可能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的情况,这是因为肿瘤刺激肠道,影响了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排便规律。例如,原本排便规律的人突然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或减少,或者腹泻后接着便秘,或者便秘后接着腹泻。
大便性状改变:大便可能变细,这是由于肿瘤占据肠道空间,使肠腔狭窄,导致粪便通过受阻而变细;还可能出现便血,多为暗红色或鲜红色血液,与粪便混合或附着在粪便表面,这是因为肿瘤组织脆弱,容易出血。
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位置一般在中下腹部,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能会加重或变得持续。
腹部肿块:当肿瘤生长到一定大小,或者发生转移形成肿块时,可能在腹部摸到肿块,质地较硬,活动度可能较差。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结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乙状结肠内的病变情况,如肿瘤的形态、大小、部位等,还能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这是确诊乙状结肠癌的金标准。例如,通过结肠镜能清晰看到乙状结肠黏膜上的异常隆起、溃疡等病变,并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分析以确定是否为癌细胞。
CT检查:有助于了解肿瘤在乙状结肠的侵犯范围,是否有周围组织浸润以及有无远处转移,如肝脏、肺部等部位是否有转移病灶,对于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在评估乙状结肠癌肿瘤的分期等方面有一定优势,尤其在判断肿瘤与周围血管、神经等结构的关系上较为清晰。
血液检查:血清癌胚抗原(CEA)等肿瘤标志物检查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虽然CEA升高不一定就是乙状结肠癌,但在辅助判断病情、监测治疗效果和复发等方面有一定作用。例如,在乙状结肠癌患者中,部分人CEA会升高,经过手术等治疗后,如果CEA水平下降,提示治疗可能有效;如果治疗后CEA又升高,可能提示肿瘤复发或转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