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主要分为尿路上皮癌(移行细胞癌)、鳞状细胞癌、腺癌等类型,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包括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膀胱部分切除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膀胱灌注治疗、全身化疗(用于晚期或转移性膀胱癌及新辅助化疗)、免疫治疗(对晚期膀胱癌有效但需关注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一、膀胱癌的类型
膀胱癌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尿路上皮癌(移行细胞癌):这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膀胱癌的90%左右。尿路上皮癌可发生在膀胱黏膜的移行上皮部位,根据细胞分化程度又可分为低级别尿路上皮癌和高级别尿路上皮癌。低级别尿路上皮癌相对分化较好,生长较慢,转移风险较低;高级别尿路上皮癌分化差,生长快,更易出现转移。
鳞状细胞癌:约占膀胱癌的2%-7%。多与膀胱慢性感染、结石长期刺激等因素有关,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腺癌:较为少见,约占膀胱癌的2%以下。可分为原发性腺癌和继发性腺癌,原发性腺癌与膀胱黏膜腺性化生有关,继发性腺癌多由肠道腺癌转移而来。
二、膀胱癌的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适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通过尿道将电切镜插入膀胱,将肿瘤切除。对于低级别、单发、表浅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可通过此手术达到治疗目的,但术后需要密切随访,因为有复发的可能。对于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较大手术的患者较为适用,但要注意术后定期复查膀胱镜等。
膀胱部分切除术:适用于肿瘤较大、多发或复发、不能行TURBT手术,且肿瘤位于膀胱的相对局限部位,未侵犯膀胱肌层全层的患者。该手术保留了部分膀胱功能,但术后复发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关注患者术后膀胱功能的恢复以及肿瘤复发情况。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适用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高级别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且复发风险高的患者。手术需要切除整个膀胱、前列腺和精囊(男性患者)或部分膀胱、子宫、卵巢等(女性患者),然后进行尿流改道。对于年轻、身体状况较好、能耐受大型手术的患者可能适用,但术后尿流改道会给患者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医护人员给予心理支持和指导患者适应新的排尿方式。
膀胱灌注治疗:主要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预防肿瘤复发。常用药物有卡介苗、丝裂霉素、表柔比星等。通过将药物灌注到膀胱内,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膀胱黏膜,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或防止肿瘤细胞种植。对于不能耐受手术或拒绝手术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也可考虑此治疗,但需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卡介苗灌注可能引起发热、膀胱刺激症状等,需要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全身化疗
用于晚期膀胱癌或转移性膀胱癌: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晚期膀胱癌或已经发生转移的患者,化疗可以起到控制肿瘤生长、缓解症状的作用。常用的化疗药物有吉西他滨、顺铂、紫杉醇等。化疗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不良反应,并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调整化疗方案。
新辅助化疗: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前进行化疗,目的是使肿瘤缩小,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肿瘤分期,减少术后复发风险。对于身体状况较好、肿瘤分期较晚的患者可考虑新辅助化疗,但同样需要关注化疗的不良反应以及对患者身体机能的影响。
免疫治疗: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膀胱癌治疗中取得了一定进展,尤其是PD-1/PD-L1抑制剂。对于晚期膀胱癌患者,尤其是PD-L1表达阳性的患者,免疫治疗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如肺炎、结肠炎、肝炎等,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免疫相关指标和症状,对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患者需要谨慎使用免疫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