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膜炎是骨膜受刺激引发的炎症,病因有感染性及非感染性(含创伤性、劳损性、免疫相关性),临床表现有局部疼痛肿胀等及全身症状(感染性伴全身感染表现,免疫相关性伴原发病表现),分类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细分,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治疗上感染性需抗感染及可能手术,非感染性需休息制动、物理治疗及针对病因,特殊人群中儿童要避免过度运动,老人需关注骨密度,孕妇用药谨慎优先物理治疗。
一、定义
骨膜炎是骨膜受到刺激后发生的炎症反应,骨膜是覆盖于骨表面的结缔组织膜,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等,对骨的营养、生长及修复等起重要作用,当骨膜受致病因素影响时引发炎症。
二、病因
感染性因素:多由细菌、真菌等病原体入侵所致,如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邻近软组织感染蔓延等,细菌等病原体可通过血液循环或直接侵入骨膜引发炎症。
非感染性因素
创伤性:局部遭受外力撞击、扭伤等,导致骨膜及周围组织损伤,引发炎症反应,常见于运动损伤、意外创伤等情况。
劳损性:长期、反复的过度运动或不良姿势等,使骨膜长期受到牵拉、摩擦等刺激,如长跑运动员、芭蕾舞演员等因过度使用易发生此类骨膜炎。
免疫相关性: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骨膜,如类风湿关节炎等,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攻击骨膜组织引发炎症。
三、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病变部位多有疼痛,初期可能为隐痛,随病情进展可变为胀痛或跳痛,活动时疼痛加剧;局部可出现肿胀,皮肤温度可能升高,有压痛,严重时可触及硬结或伴有皮肤发红等表现。
全身症状:感染性骨膜炎可能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感染表现,而非感染性骨膜炎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但若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骨膜炎,可能伴随原发病的全身表现,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能有关节畸形等表现。
四、分类
感染性骨膜炎:由病原体感染引起,根据病原体不同又可细分为细菌性骨膜炎、真菌性骨膜炎等。
非感染性骨膜炎
创伤性骨膜炎:因外伤导致骨膜炎症。
劳损性骨膜炎:与长期劳损相关。
免疫相关性骨膜炎:由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骨膜引发。
五、诊断
病史采集:了解患者有无外伤史、运动劳损史、感染史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史等。
体格检查:检查病变部位的压痛、肿胀、活动受限等情况。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可初步观察骨膜有无增厚等改变,磁共振成像(MRI)对骨膜及周围软组织的炎症显示更清晰,能帮助明确炎症范围等。
实验室检查:感染性骨膜炎时血常规可显示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升高;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骨膜炎可检测自身抗体等协助诊断。
六、治疗原则
感染性骨膜炎:积极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种类选用合适的抗生素等药物,必要时可能需手术清创等处理。
非感染性骨膜炎
休息与制动:让病变部位充分休息,避免进一步损伤,如创伤性骨膜炎需减少患处活动。
物理治疗:可采用热敷、超短波等物理治疗方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
针对病因治疗:若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骨膜炎,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仅提及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膜炎可能与运动损伤等有关,应避免过度运动,运动时需做好防护,若出现局部疼痛等不适,应及时就医,早期干预可减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老年人:老年人骨膜修复能力相对较弱,且可能合并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发生骨膜炎时需注意休息,治疗过程中需关注骨密度等情况,谨慎选择治疗方案,避免因不当治疗影响康复。
孕妇:孕妇发生骨膜炎时,用药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如优先考虑物理治疗等非药物干预方法,同时需密切监测自身及胎儿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