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自我检查包括观察口腔外部和内部,观察口腔外部要检查面部对称性、皮肤及颈部淋巴结;观察口腔内部要观察口腔黏膜、牙龈、舌头、口腔底部、硬腭等,自我检查发现异常需及时就医进一步专业检查以明确诊断。
一、观察口腔外部
1.检查面部对称性
对着镜子,观察两侧面部是否对称。正常情况下,双侧面部在大小、轮廓上应基本一致。年龄因素可能会影响面部皮肤的紧致度等,但一般通过直观对比可发现明显差异。例如,若一侧面部有肿胀等情况,可能提示口腔癌相关问题。对于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饮酒等人群面部出现不对称需提高警惕,因为这些不良生活方式是口腔癌的高危因素。
观察面部皮肤有无异常,如是否有新出现的溃疡、斑块、肿物等。不同年龄段人群皮肤状况不同,但口腔癌相关的皮肤改变可能表现为皮肤颜色异常、质地改变等。有口腔癌家族史的人群更应密切关注面部皮肤情况。
2.检查颈部淋巴结
用双手触摸颈部两侧的淋巴结。正常情况下,颈部淋巴结较小,不易触及。若发现颈部有肿大、质地较硬、活动度差的淋巴结,需引起重视。不同年龄人群颈部淋巴结情况不同,儿童颈部淋巴结相对较活跃,但如果出现异常增大也需排查。生活方式中经常接触致癌物质的人群,如长期处于有化学致癌物质环境中的人,颈部淋巴结异常更需警惕。病史方面,若有口腔其他疾病史,颈部淋巴结异常可能与口腔癌转移等有关。
二、检查口腔内部
1.观察口腔黏膜
张开嘴巴,用镜子辅助观察口腔黏膜。正常口腔黏膜呈粉红色,光滑湿润。要查看是否有颜色改变,如出现白色、红色、黑色的斑块或肿物。白色斑块可能是白斑,有一定恶变倾向;红色斑块可能是红斑,更易癌变。年龄方面,老年人口腔黏膜相对较脆弱,更易出现黏膜病变。生活方式中,长期吸烟、嚼槟榔等人群口腔黏膜出现异常改变的风险较高。病史中,有口腔黏膜病病史的人需更仔细检查口腔黏膜情况。
检查黏膜有无溃疡,正常溃疡一般会在一定时间内愈合,若溃疡超过2周仍未愈合,应引起重视。不同年龄段溃疡愈合时间可能有差异,儿童溃疡愈合相对较快,但如果超过1周不愈合也需关注。生活方式中,饮食不均衡、缺乏维生素等可能影响溃疡愈合,进而影响对口腔癌的判断。
2.检查牙龈
观察牙龈颜色、形态。正常牙龈呈淡粉红色,质地坚韧。若牙龈颜色变红、肿胀、易出血,或牙龈上出现肿物,可能是口腔癌的表现。对于儿童,牙龈问题可能与口腔卫生不良、换牙等有关,但如果出现异常也需排查口腔癌。女性在孕期由于激素变化可能出现牙龈敏感等情况,但如果出现异常增生等也不能忽视。生活方式中,口腔卫生差是牙龈问题的常见原因,长期不注意口腔卫生的人牙龈更易出现问题。
检查牙龈是否有肿物或异常突起。如果发现牙龈上有新生物,无论大小,都要进一步检查。有口腔癌家族史的人,即使牙龈出现小的异常突起也应提高警惕。
3.检查舌头
伸出舌头,观察舌头的颜色、形态、运动情况。正常舌头颜色红润,运动灵活。查看舌头表面有无溃疡、斑块、肿物等。舌头溃疡超过2周不愈合需注意。儿童舌头运动相对不太灵活,但如果出现异常运动受限等情况也需排查。老年人舌头可能因肌肉功能减退等出现运动不灵活,但如果伴随其他异常表现则需关注。生活方式中,经常吃辛辣、过烫食物等可能损伤舌头,增加口腔癌风险。
用手触摸舌头,感觉是否有异常硬结等。如果摸到舌头有硬结,应及时就医检查。有口腔癌病史的人,舌头出现异常更需密切监测。
4.检查口腔底部
抬起舌头,观察口腔底部。查看有无肿物、溃疡等。口腔底部出现异常情况也可能是口腔癌的表现。对于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影响口腔组织的修复等,口腔底部出现问题时需综合考虑其血糖等情况。生活方式中,有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的人,口腔底部出现异常的风险较高。
5.检查硬腭
用镜子观察硬腭表面,查看有无异常改变,如肿物、溃疡等。硬腭出现异常也可能与口腔癌相关。不同年龄人群硬腭结构略有不同,但口腔癌的表现类似。生活方式中,长期接触致癌物质的人硬腭更易出现病变。
总之,口腔癌自我检查是早期发现口腔癌的重要手段,但自我检查发现异常后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专业检查,如口腔专科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