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附件炎的引发因素包括病原体感染(性传播的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及内源性病原体混合感染)、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等)、经期卫生不良(使用不洁卫生巾或卫生棉条、经期性交)、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阑尾炎、腹膜炎)以及其他因素(年龄因素、免疫力低下、不良生活方式)。
一、病原体感染
1.性传播感染病原体
沙眼衣原体:是盆腔炎附件炎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在性活跃的年轻女性中较为常见,如某些研究显示,在盆腔炎患者中,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检出率较高。沙眼衣原体主要侵犯宫颈柱状上皮、尿道柱状上皮等部位,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当感染蔓延至盆腔时,就可能引发盆腔炎附件炎。
淋病奈瑟菌:也是重要的性传播病原体,同样好发于性活跃期女性。淋病奈瑟菌感染后,可引起急性的炎症反应,细菌可沿宫颈黏膜、子宫内膜蔓延至输卵管、卵巢等附件部位,导致盆腔炎附件炎的发生。
2.内源性病原体
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女性阴道内正常定植的菌群中存在一些条件致病菌,当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影响时,这些菌群可能会过度生长并引发感染。例如,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需氧菌与脆弱拟杆菌、消化链球菌等厌氧菌可能混合感染,引起盆腔炎附件炎。这种混合感染在产后、流产后或宫腔操作后较为常见,因为此时女性生殖道的防御屏障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有利于病原体的入侵和繁殖。
二、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
1.刮宫术
在进行刮宫术时,如人工流产刮宫、诊断性刮宫等,手术器械可能会将外界的病原体带入宫腔,引发感染。手术过程中对子宫内膜的损伤也为病原体的入侵提供了途径。如果术后患者没有注意个人卫生,或者机体抵抗力较低,就容易导致病原体在宫腔内滋生繁殖,进而蔓延至附件部位,引起盆腔炎附件炎。
2.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造影术等
这些宫腔内的操作虽然是有创性的,但如果操作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也可能将病原体引入宫腔。例如,输卵管通液术是通过宫颈向宫腔内注入液体来检查输卵管是否通畅,在操作过程中如果消毒不严格,病原体就可能随着液体进入宫腔,然后扩散到盆腔附件区域,引发炎症。
三、经期卫生不良
1.使用不洁的卫生巾或卫生棉条
女性在月经期间,宫颈口是开放的,此时生殖道的防御能力相对较弱。如果使用了不洁的卫生巾或卫生棉条,其中的病原体就容易侵入生殖道。例如,一些质量不合格的卫生巾可能含有较多的细菌等病原体,在月经期间使用会增加感染盆腔炎附件炎的风险。
2.经期性交
经期性交是导致盆腔炎附件炎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月经期间性交,会使细菌容易逆行感染,通过宫颈进入宫腔,再蔓延至输卵管、卵巢等附件部位。因为经期女性的生殖系统处于相对敏感和脆弱的状态,性交时的机械性刺激也可能加重炎症的发生和发展。
四、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
1.阑尾炎
阑尾与女性的附件位置较为接近,阑尾发生炎症时,炎症可以直接蔓延至右侧的输卵管、卵巢等附件部位。例如,急性阑尾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炎症可逐渐扩散,波及到盆腔的附件组织,引起盆腔炎附件炎。这是因为阑尾的炎症渗出物等可能会累及周围的盆腔器官。
2.腹膜炎
盆腔腹膜炎与女性附件炎关系密切,当腹腔其他部位如肠道等发生腹膜炎时,炎症可通过直接蔓延的方式影响到盆腔的附件组织。例如,一些严重的腹腔感染,炎症逐渐扩散至盆腔,累及输卵管、卵巢等附件,导致盆腔炎附件炎的发生。
五、其他因素
1.年龄因素
年轻女性由于性活动较频繁,且生殖道生理防御功能相对较弱,所以盆腔炎附件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而绝经后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生殖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下降,也可能发生盆腔炎附件炎,但相对年轻女性来说发生率较低。
2.免疫力低下
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的女性,机体免疫力往往较低,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另外,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自身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也增加了发生盆腔炎附件炎的风险。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阴道内糖原含量升高,有利于念珠菌等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当病原体感染蔓延至盆腔附件时,就容易引发炎症。
3.不良生活方式
长期吸烟的女性,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能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生殖道的防御能力,增加盆腔炎附件炎的发病几率。另外,过度劳累也可能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使女性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感染而引发盆腔炎附件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