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肥大是老年男性常见泌尿系统疾病由前列腺组织细胞增生致体积增大与年龄、性激素有关有储尿、排尿、排尿后等下尿路症状及血尿、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可通过直肠指诊、超声、尿流率、PSA检测诊断观察等待适用于轻症药物治疗用α受体阻滞剂、5α-还原酶抑制剂、M受体拮抗剂等手术用于中重度影响生活质量者特殊人群中老年需考虑基础疾病儿童青少年有类似症状要排查其他病女性无前列腺肥大但排尿异常需从自身系统排查。
前列腺肥大又称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一种老年男性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主要是前列腺组织细胞增生导致前列腺体积增大。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男性体内性激素平衡失调以及前列腺基质-上皮细胞相互作用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前列腺组织增生。一般男性35岁以后前列腺就开始有不同程度的增生,50岁左右出现相关症状,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性激素影响:雄激素(主要是睾酮)在前列腺增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睾酮在5α-还原酶作用下转化为双氢睾酮,双氢睾酮是刺激前列腺细胞增生的主要活性雄激素。
常见症状表现
下尿路症状
储尿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及急迫性尿失禁等。尿频是前列腺增生最早出现的症状,初期是因增生的前列腺充血刺激引起,随着病情进展,梗阻加重,膀胱残余尿量增多,膀胱有效容量减少,尿频逐渐加重,还可出现尿急、夜尿次数增多,严重影响患者睡眠和生活质量。
排尿期症状:表现为排尿困难,如排尿等待、尿线变细、射程变短、排尿费力、尿流中断等。这是因为增大的前列腺阻塞尿道,导致排尿阻力增加。
排尿后症状:主要有尿不尽、尿后滴沥等,是由于前列腺增生导致膀胱不能完全排空,残余尿量增多所致。
并发症表现
血尿:前列腺增生导致前列腺表面血管扩张、破裂可引起血尿,严重时可出现大量肉眼血尿,形成血块阻塞尿道。
泌尿系统感染:由于残余尿量增多,细菌容易在膀胱内滋生繁殖,引起膀胱炎、肾盂肾炎等泌尿系统感染,出现发热、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加重的表现。
膀胱结石:长期的梗阻导致尿液潴留,晶体物质易在膀胱内沉积形成结石,患者可出现排尿中断、尿痛等症状。
肾功能损害:严重的前列腺增生引起长期梗阻,可导致双肾积水,进而影响肾功能,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贫血等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表现。
诊断方法
直肠指诊:是简单而重要的检查方法,可触摸到前列腺增大,表面光滑,中等硬度,有弹性,中央沟变浅或消失。
超声检查:经腹部或经直肠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前列腺体积大小、内部结构及是否有异常回声等,经直肠超声检查对前列腺的检测更精确。
尿流率检查:可以评估排尿功能,最大尿流率<15ml/s提示排尿不畅,<10ml/s则表明梗阻较为严重。
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主要用于排除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患者PSA可有轻度升高,但一般<4ng/ml。
治疗方式选择及相关考虑
观察等待:适用于症状较轻,IPSS(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评分<7分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评估,观察病情进展情况。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等),可松弛前列腺平滑肌,改善排尿困难症状;5α-还原酶抑制剂(如非那雄胺等),可缩小前列腺体积,但起效较慢,一般需服用3-6个月以上;M受体拮抗剂(如托特罗定等),适用于伴有急迫性尿失禁等症状的患者。
手术治疗:对于中、重度下尿路症状并已明显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经尿道前列腺激光切除术等,手术适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对于高龄、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还可考虑经尿道前列腺球囊扩张术等微创治疗方法。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选择治疗方案时要权衡利弊。例如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
儿童及青少年:前列腺肥大主要发生在老年男性,儿童及青少年一般不会出现前列腺肥大的情况,若有相关类似症状,需考虑其他泌尿系统疾病的可能,如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等,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诊断。
女性:女性不存在前列腺组织增生导致的前列腺肥大情况,但女性下尿路症状可能与其他妇科疾病或泌尿系统疾病相关,若有类似排尿异常等症状,诊断和治疗思路与男性不同,需从女性泌尿系统及相关生殖系统的角度进行排查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