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源性膀胱先观察记录症状、选泌尿外科就诊,经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尿常规、尿流动力学、超声、脊髓MRI等)诊断后,可采用非手术(膀胱训练、清洁间歇导尿、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治疗后需定期随访并进行康复指导。
一、初步评估与准备
1.症状观察与记录
记录排尿的相关情况,包括排尿频率、每次排尿量、是否有排尿困难(如排尿费力、尿线变细等)、是否有尿失禁(不自主排尿)、是否有尿频、尿急等症状。例如,记录一天内排尿的次数,每次大概的尿量,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出现尿失禁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反复尿路感染、夜间尿床等;成年人可能会有排尿异常影响生活质量等情况。
了解病史,包括是否有神经系统疾病史,如脊髓损伤、脑卒中、多发性硬化等;是否有糖尿病等可能影响神经的基础疾病;既往是否有泌尿系统相关手术史等。
2.选择就医科室
一般首先考虑泌尿外科就诊。因为神经源性膀胱主要是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膀胱和尿道功能障碍,属于泌尿外科的诊疗范畴。但如果是由神经系统疾病本身引起,可能需要同时到神经内科等相关科室进一步明确神经系统原发病情况。
二、就诊过程
1.医生问诊
医生会详细询问上述的排尿症状、病史等情况。例如,会问“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排尿异常的情况?”“您是否有过头部或者脊髓的外伤史?”“您是否有糖尿病,患病多长时间了?”等问题。
2.体格检查
进行泌尿系统的体格检查,包括检查腹部是否有膨隆(提示可能有尿潴留),检查外阴部、尿道口等情况,了解外生殖器发育等情况。对于神经系统方面的体格检查,可能会检查下肢的肌力、感觉,反射情况等,因为神经源性膀胱往往与神经系统的病变相关,通过检查下肢等部位可以初步判断神经系统的大致情况。
3.辅助检查
尿常规检查:了解尿液中是否有白细胞、红细胞等,判断是否存在尿路感染等情况。如果有白细胞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泌尿系统感染。
尿流动力学检查:这是诊断神经源性膀胱的重要检查方法。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可以测定膀胱压力、尿流率等指标,明确膀胱和尿道的功能状态。例如,可以了解膀胱的顺应性、逼尿肌的收缩功能、尿道的阻力等情况。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膀胱的形态、大小,是否有残余尿量等。残余尿量的测定对于评估膀胱功能很重要,如果残余尿量较多,提示可能存在排尿障碍。
脊髓磁共振成像(MRI):如果怀疑神经源性膀胱是由脊髓等神经系统病变引起,脊髓MRI有助于发现脊髓内的病变,如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等情况。
三、根据诊断制定治疗方案
1.非手术治疗
膀胱训练:对于部分患者可以进行膀胱训练,通过定时排尿、逐渐延长排尿间隔等方法来改善膀胱功能。例如,开始时每1-2小时排尿一次,然后逐渐延长到每2-3小时排尿一次等。对于儿童患者,需要家长协助进行膀胱训练,要考虑儿童的依从性等情况,逐步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
清洁间歇导尿:适用于有尿潴留等情况的患者。通过患者自己或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导尿来排空膀胱。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泌尿系统感染。对于儿童患者,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要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尺寸等,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避免造成儿童的恐惧等不良情绪。
药物治疗:根据具体情况可能会使用一些药物,如α受体阻滞剂等可以降低尿道阻力,改善排尿困难等症状,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决定,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情况。
2.手术治疗
如果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可能会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多种,如膀胱扩大术、尿道括约肌切开术等。手术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膀胱和尿道功能情况、全身状况等综合判断。例如,对于膀胱挛缩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膀胱扩大术等。
四、后续随访与康复
1.定期随访
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进行随访,一般包括尿常规、尿流动力学等检查,以评估治疗效果和膀胱功能的变化情况。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排尿情况,定期带儿童到医院进行随访,医生会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等调整治疗方案。
2.康复指导
给予患者康复方面的指导,包括生活方式的调整,如避免长时间憋尿等。对于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要配合进行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训练,如对于脑卒中患者,要进行肢体等方面的康复训练,以促进整体功能的恢复,进而有助于神经源性膀胱的改善。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神经源性膀胱可能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焦虑等情绪,需要进行心理疏导等康复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