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养细胞肿瘤包括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绒癌及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发病机制各有特点,临床表现有阴道流血、子宫异常增大变软、转移灶表现等,诊断靠hCG测定、超声检查、组织学检查,治疗原则因类型而异,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且需定期随访。
一、定义与分类
滋养细胞肿瘤是一组来源于胎盘滋养细胞的疾病,根据组织学特征可分为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简称绒癌)及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葡萄胎又分为完全性葡萄胎和部分性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仅继发于葡萄胎妊娠,绒癌可继发于葡萄胎妊娠,也可继发于非葡萄胎妊娠(如足月产、流产、异位妊娠等),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则起源于胎盘种植部位。
二、发病机制
葡萄胎:完全性葡萄胎的染色体核型多为二倍体,均来自父系,常见核型为46,XX,是由一个细胞核基因物质缺失或失活的空卵与一个单倍体精子(23,X)受精,再经自身复制为二倍体(23,XX)所致;部分性葡萄胎的染色体核型多数为三倍体,最常见的核型是69,XXY,是由一正常单倍体卵子(23,X)和两个正常单倍体精子(23,X)受精,或由一正常单倍体精子(23,X)和一个减数分裂失败的双倍体卵子(46,XX)受精而成。
侵蚀性葡萄胎和绒癌: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妊娠相关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例如,葡萄胎后发生侵蚀性葡萄胎和绒癌的风险相对较高,可能与葡萄胎组织的异常增殖和侵袭能力有关,同时,个体的遗传易感性也可能在其中发挥一定作用。
三、临床表现
阴道流血:在葡萄胎排空后、流产或足月产后,患者多有不规则阴道流血,量多少不定。侵蚀性葡萄胎和绒癌患者常表现为产后或流产后阴道持续不规则流血;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患者多表现为闭经后不规则阴道流血或月经过多。
子宫异常增大、变软:葡萄胎患者子宫常大于相应孕周,质地变软,并伴有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异常升高;侵蚀性葡萄胎和绒癌患者子宫也可增大,其大小常与孕周不符;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患者子宫多为正常大小或轻度增大。
转移灶表现:滋养细胞肿瘤可转移至身体多个部位,常见的转移部位有肺、阴道、肝、脑等。转移至肺时,患者可出现咳嗽、咯血等症状;转移至阴道时,可见阴道紫蓝色结节,破溃后可大量出血;转移至肝时,可出现上腹部或肝区疼痛等;转移至脑时,可出现头痛、呕吐、抽搐、偏瘫及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
四、诊断方法
hCG测定:hCG是诊断滋养细胞肿瘤的重要标志物。葡萄胎患者hCG水平通常明显高于相应孕周的正常妊娠值,且在葡萄胎排空后hCG应呈规律下降;侵蚀性葡萄胎、绒癌及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患者hCG也会异常升高,且其变化特点各有不同,可用于疾病的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
超声检查:B型超声检查对诊断滋养细胞肿瘤有重要价值。葡萄胎时超声表现为子宫明显大于相应孕周,无妊娠囊或胎心搏动,宫腔内充满不均质密集状或短条状回声,呈“落雪状”,若水泡较大而形成大小不等的回声区,则呈“蜂窝状”;侵蚀性葡萄胎超声可见子宫肌层内有局灶性或弥漫性强光点或光团与暗区相间的蜂窝状病灶;绒癌超声检查常表现为子宫肌层内可见高回声团块,边界清但无包膜;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超声检查可见子宫肌层内有局灶性或弥漫性回声异常。
组织学检查:对疑似滋养细胞肿瘤的患者,可通过刮宫或手术获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例如,葡萄胎的病理特点是绒毛间质水肿,滋养细胞不同程度增生;侵蚀性葡萄胎的病理特点是子宫肌层内可见绒毛结构或退化的绒毛阴影;绒癌的病理特点是肿瘤组织由高度增生的滋养细胞组成,无绒毛结构;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的病理特点是肿瘤组织主要由中间型滋养细胞组成,无绒毛结构。
五、治疗原则
葡萄胎:一旦确诊应及时清宫,一般选用吸刮术。对于有高危因素的葡萄胎患者,如年龄大于40岁、hCG水平异常升高、子宫明显大于相应孕周等,可考虑预防性化疗。清宫后需定期随访hCG,监测有无复发。
侵蚀性葡萄胎和绒癌:治疗以化疗为主,手术为辅。常用的化疗药物有甲氨蝶呤、氟尿嘧啶、放线菌素D等。对于病变局限于子宫、化疗无效或耐药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子宫切除术。
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治疗首选手术,根据病情可选择全子宫切除术及双侧附件切除术,对于高危患者术后可辅以化疗。
六、预后与随访
预后:滋养细胞肿瘤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疾病的类型、分期、hCG水平、治疗是否及时规范等。葡萄胎的预后较好,大多数患者经清宫等治疗后可治愈;侵蚀性葡萄胎和绒癌的预后也在不断改善,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可显著提高治愈率;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的预后相对较好,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复发或转移。
随访:滋养细胞肿瘤患者治疗后需定期随访,一般在治疗结束后每周测定一次hCG,直至连续3次正常,然后每月一次持续至少6个月。之后可每2个月一次,持续至少6个月。随访内容包括hCG测定、妇科检查、超声检查、X线胸片等,以早期发现复发或转移。在随访过程中,需关注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身体状况变化,女性患者要注意生殖系统的恢复情况,男性患者也需关注自身整体健康状况,生活方式方面要保持健康的作息和合理的饮食,有相关病史的患者更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其生长发育情况以及化疗等治疗对身体的长期影响,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尽量减少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对儿童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