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早期诊断包括尿液检查(尿常规、尿细胞学检查)、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及膀胱镜检查(金标准);早期治疗分非肌层浸润性(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膀胱灌注化疗或免疫治疗)和肌层浸润性(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术前新辅助化疗、术后辅助治疗);早期治疗后随访要关注频率和内容;不同人群(老年、年轻)早期膀胱癌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需综合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并重视术后随访与长期管理。
一、早期诊断方法
(一)尿液检查
1.尿常规:可发现尿液中是否有红细胞等异常,但特异性不高,很多情况都可能导致尿液红细胞阳性,如尿路感染等,但作为膀胱癌早期筛查的初步手段有一定意义。
2.尿细胞学检查:通过显微镜观察尿液中的细胞形态,若发现异常的肿瘤细胞对膀胱癌的诊断有提示作用,不过其阳性率会受到肿瘤分期、分级等因素影响,低级别肿瘤的阳性率相对较低。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简便无创,可作为膀胱癌的初步筛查方法。经尿道超声可清晰显示膀胱内病变的位置、大小、数目等情况,经腹超声可观察膀胱壁及周围组织受侵情况等,能发现膀胱内直径大于0.5cm的肿瘤。
2.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膀胱肿瘤的形态、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还可了解盆腔淋巴结有无转移等情况,对于判断肿瘤分期有一定帮助,能发现较小的膀胱肿瘤以及有无远处转移等。
3.MRI检查:对膀胱肿瘤的诊断价值与CT相似,但在显示肿瘤对膀胱壁浸润深度、盆腔淋巴结转移等方面可能优于CT,尤其是对膀胱黏膜下层受侵情况的判断更准确。
(三)膀胱镜检查
是诊断膀胱癌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膀胱内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数目等,并可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肿瘤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以及恶性肿瘤的分级、分期等)。对于怀疑膀胱癌的患者,一般都需要进行膀胱镜检查。
二、早期治疗方法
(一)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
1.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主要治疗方式。通过内镜将膀胱内的肿瘤切除,术后根据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膀胱灌注化疗或免疫治疗等辅助治疗,以降低复发风险。对于低级别、单发、表浅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复发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定期复查膀胱镜等。而对于高级别、多发、复发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复发风险较高,术后膀胱灌注治疗更为重要。
2.膀胱灌注治疗
化疗药物灌注:常用药物有表柔比星、丝裂霉素等。通过将化疗药物灌注到膀胱内,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或防止肿瘤复发。一般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早期开始灌注,每周1-2次,持续数周,然后改为每月1次,持续数月甚至更长时间。
免疫治疗药物灌注:如卡介苗(BCG)。卡介苗灌注主要用于高危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它可以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降低肿瘤的复发率和进展风险。但使用卡介苗可能会引起发热、膀胱刺激症状等不良反应,需要在医生密切监测下进行。
(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
对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多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1.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将膀胱完整切除,并根据情况进行尿流改道,如回肠膀胱术、原位新膀胱术等。对于年轻、身体状况较好、肿瘤局限的患者可考虑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2.术前新辅助化疗:对于部分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可在手术前进行新辅助化疗,通过化疗使肿瘤缩小,降低肿瘤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率,同时也可以杀灭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常用的化疗方案有MVAC(甲氨蝶呤、长春新碱、多柔比星、顺铂)等方案,但新辅助化疗也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来选择是否进行。
3.术后辅助治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根据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决定是否进行辅助化疗或放疗等。如果存在高危复发因素,如淋巴结转移、切缘阳性等,可能需要进行辅助化疗来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三、早期治疗后的随访
(一)随访频率
1.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早期需要密切随访,一般术后3个月要进行首次膀胱镜检查,如果膀胱镜检查未见肿瘤复发,可每6-12个月复查膀胱镜。同时,还需要定期进行尿液细胞学检查、超声检查等。对于接受膀胱灌注治疗的患者,要定期评估灌注治疗的耐受性及效果等。
2.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也需要定期随访,包括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鳞状细胞癌抗原等)以及胸部X线或CT、腹部超声或CT等检查,以监测有无复发或转移情况。一般术后前2年每3-6个月复查一次,2年后每6-12个月复查一次。
(二)随访内容
1.症状监测:关注患者有无血尿、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以及有无腰痛、腹痛、体重下降等其他不适症状,这些症状可能提示肿瘤复发或出现转移等情况。
2.影像学检查:如胸部CT用于排查肺部转移,腹部超声或CT了解肝、肾等腹腔脏器有无转移等情况。
3.膀胱镜检查:对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是重要的随访项目,有助于早期发现复发的肿瘤;对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如果出现血尿等异常情况也需要进行膀胱镜检查了解膀胱情况。
四、不同人群早期膀胱癌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老年患者
1.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对手术和治疗的耐受性可能较差。在治疗前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一般状况。对于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在进行膀胱灌注治疗时,要密切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如有无明显的膀胱刺激症状加重、骨髓抑制等情况,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2.老年患者随访时要更加关注身体的整体状况,除了肿瘤相关的检查外,还要注意合并症的监测和管理,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控制,因为这些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患者的预后和治疗的耐受性。
(二)年轻患者
1.年轻患者相对来说身体状况较好,对治疗的耐受性可能相对较强,但也要重视治疗的规范。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生育需求等因素。例如,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年轻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在考虑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尿流改道方式时,可能会更倾向于选择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小、更有利于保留部分生理功能的术式,如原位新膀胱术等,但需要向患者充分告知各种术式的利弊。
2.年轻患者随访时要注重心理支持,因为膀胱癌的治疗可能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较大影响,尤其是对于未婚、未育的年轻患者,要关注其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良好的生活态度,这对于患者的预后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总之,膀胱癌早期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肿瘤的分期、分级等)、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要重视术后的随访和长期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