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水过少指妊娠晚期羊水量少于300ml,B超下有相应判断标准,其可能由胎儿结构异常、胎盘功能减退、羊膜病变、孕妇血容量不足等原因引起,孕期需通过超声、胎心监护监测,根据孕周等决定分娩时机与方式,高龄孕妇、有基础疾病孕妇等特殊人群需分别注意相应事项,以保障母胎安全。
一、明确羊水少的定义及判断标准
羊水过少是指妊娠晚期羊水量少于300ml。通过B超检查可辅助判断羊水情况,B超下羊水最大暗区垂直深度(AFV)≤2cm为羊水过少,AFV≤1cm为严重羊水过少;羊水指数(AFI)≤5cm为羊水过少,AFI≤8cm为羊水过少临界值。
二、羊水少的可能原因及应对措施
(一)胎儿结构异常
原因:如胎儿泌尿系统畸形(肾发育不全、输尿管或尿道梗阻等)可导致胎儿尿液生成减少或排出受阻,引起羊水少。
应对:需进一步详细检查明确胎儿结构异常情况,若为严重致死性结构异常,多建议终止妊娠;若为非致死性结构异常,需与孕妇及家属充分沟通病情,评估后续处理方案。
(二)胎盘功能减退
原因:过期妊娠、胎儿生长受限、妊娠高血压疾病等可引起胎盘功能减退,导致胎儿灌注不足,进而引起羊水少。
应对:对于过期妊娠者,若妊娠达到或超过41周,应及时终止妊娠;胎儿生长受限者,需根据孕周及胎儿情况采取相应治疗,必要时适时终止妊娠;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需积极控制血压等病情,改善胎盘灌注。
(三)羊膜病变
原因:羊膜通透性改变等羊膜病变可导致羊水少。
应对:目前缺乏特异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加强胎儿监护,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分娩时机及方式。
(四)孕妇血容量不足
原因:孕妇脱水、血容量不足等情况可影响母体血液循环,进而影响羊水的形成。比如孕妇长时间高温环境、大量出汗未及时补充水分等。
应对:孕妇应注意多饮水,每日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一般建议每日饮水1500-2000ml左右,以增加血容量,改善胎盘灌注,从而增加羊水量。同时要注意避免脱水相关的危险因素,保持环境适宜温度等。
三、羊水少的监测与处理时机
(一)孕期监测
超声监测:孕期应按时进行超声检查,动态观察羊水量变化。一般中晚期妊娠每4周左右进行一次B超检查评估羊水情况。对于羊水少的孕妇,可能需要增加超声检查频率,如每2周一次,密切关注羊水指数、胎儿生长发育等情况。
胎心监护:羊水少可能导致胎儿宫内缺氧,需加强胎心监护。自孕晚期开始,无应激试验(NST)每周至少进行2-3次,观察胎儿胎心变化情况,若出现胎心异常等情况,提示可能存在胎儿宫内窘迫,需及时处理。
(二)分娩时机与方式选择
足月妊娠羊水少:若妊娠已足月,胎儿已成熟,应根据胎儿宫内情况、宫颈条件等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如胎儿情况良好,宫颈条件成熟,可考虑阴道试产,但需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及胎心变化;若存在胎儿窘迫、胎盘功能不良等情况,多建议剖宫产终止妊娠。
未足月妊娠羊水少:对于未足月、胎儿尚未成熟的羊水少孕妇,需根据孕周及母胎情况综合评估。若孕周较小,胎儿肺发育不成熟,可尝试保守治疗,如左侧卧位休息、吸氧等改善胎盘循环,同时积极寻找病因并处理,尽量延长孕周,一般每周复查超声观察羊水量变化及胎儿情况,若孕周已接近胎儿肺成熟,可考虑促胎肺成熟后适时终止妊娠。
四、特殊人群(如高龄孕妇、有基础疾病孕妇等)的注意事项
(一)高龄孕妇
注意事项:高龄孕妇发生胎儿染色体异常、胎儿结构异常及胎盘功能减退等风险相对较高。在羊水少的情况下,更要密切监测胎儿染色体情况,可通过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或羊水穿刺等检查明确胎儿染色体有无异常。同时,高龄孕妇对妊娠风险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差,在孕期及分娩过程中需更加谨慎,加强母胎监护,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建议原因:高龄孕妇自身身体机能及生殖细胞质量下降,胎儿出现异常的概率增加,所以通过相关检查明确胎儿情况至关重要,而密切监护则能及时保障母胎安全。
(二)有基础疾病孕妇(如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
注意事项: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若出现羊水少,需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因为高血糖可导致胎儿血糖升高,产生高渗性利尿,引起羊水少。要通过饮食控制、适当运动及必要时的胰岛素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如空腹血糖控制在3.3-5.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4.4-6.7mmol/L等。同时,加强胎儿监测,因为糖尿病孕妇的胎儿发生宫内生长受限、畸形及缺氧等风险增加,需密切关注胎儿生长发育、胎心及羊水变化等情况。
建议原因:妊娠合并糖尿病时,高血糖环境对胎儿影响较大,严格控制血糖是改善羊水少及保障胎儿健康的关键,而加强监测能及时发现胎儿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以便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