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室内传导阻滞是希氏束分叉以下部位传导阻滞,由右束支、左前分支和左后分支传导障碍致,分多种类型且各有病因及年龄性别相关情况,部分无症状,伴基础病者有相应症状,靠心电图等诊断,治疗需针对基础病、对症支持,还需关注儿童、老年人、女性等特殊人群。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心脏室内传导阻滞是指希氏束分叉以下部位的传导阻滞,正常心脏传导是从窦房结发出冲动,经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传导至心室。室内传导系统由右束支、左前分支和左后分支组成,这些部位的传导障碍均可导致室内传导阻滞。
二、分类及病因
(一)右束支传导阻滞
病因:可见于正常人,也常见于冠心病、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患者。例如,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容易累及右束支导致传导阻滞;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由于肺动脉高压等因素,也可能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
年龄与性别因素:在老年人中相对更常见,男性和女性均可发生,但不同基础疾病的好发情况可能因性别略有差异,比如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右束支传导阻滞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后天获得性的病因可能受性别相关疾病影响。
(二)左束支传导阻滞
病因: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病变、心肌病等。左束支粗而短,由双侧冠状动脉分支供血,一旦发生传导阻滞往往提示心肌损害较严重。
年龄与性别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发生左束支传导阻滞的风险增加,男性和女性在基础病因方面可能有不同特点,比如高血压性心脏病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男性和女性均可患病,但可能在病情严重程度上有一定差异。
(三)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病因:常见于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病变等。左前分支细长,易发生传导障碍。
年龄与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在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中更易出现,女性在一些与内分泌等相关的心脏疾病导致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的情况可能有不同表现,但总体上主要受基础疾病影响。
(四)左后分支传导阻滞
病因:较少见,常见于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等。左后分支较粗,血供也较丰富,所以发生率相对较低。
年龄与性别因素:发病与基础疾病相关,不同年龄和性别均可能患病,基础疾病的发生情况会影响其发病概率。
三、临床表现
(一)无症状情况
部分单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仅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做心电图检查时发现室内传导阻滞。例如,一些健康的年轻人在体检时发现单纯的右束支传导阻滞,但无任何不适。
(二)有症状情况
当室内传导阻滞伴有基础心脏疾病时,可能出现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晕厥等表现。比如,冠心病患者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时,可能因心肌供血不足进一步加重,出现活动后气短明显加重,甚至在活动耐量下降,严重时发生晕厥。
四、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心电图可明确传导阻滞的类型。例如,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时限≥0.12秒,V1导联呈rsR’型或M型,I、V5、V6导联S波增宽粗钝;左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时限≥0.12秒,V1、V2导联呈宽大畸形的QS波或rS波,I、aVL、V5、V6导联R波增宽、顶峰粗钝或有切迹等。同时,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格检查以及其他相关检查(如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来明确基础病因。
五、治疗原则
(一)针对基础疾病治疗
如果室内传导阻滞是由其他基础心脏疾病引起的,如冠心病需要改善心肌供血,可通过药物治疗(如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高血压性心脏病需要控制血压,使用降压药物等。
(二)对症支持治疗
对于有症状的室内传导阻滞患者,根据具体症状进行相应治疗。如有心力衰竭表现,进行抗心力衰竭治疗,包括使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对于晕厥等情况,需要进一步评估和处理。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出现室内传导阻滞时,要特别关注基础心脏疾病的情况,如先天性心脏病等。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需考虑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果需要药物治疗,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对儿童可能有较大不良反应的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室内传导阻滞时,要综合考虑其肝肾功能、其他疾病用药情况等。例如,老年人使用降压药物等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对心脏传导的影响,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心脏功能。
女性: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出现室内传导阻滞时,要考虑妊娠对心脏功能的影响以及治疗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如果需要药物治疗,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加强孕期监测。
总之,心脏室内传导阻滞需要结合具体病因、临床表现等进行综合评估和个体化治疗,同时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针对性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