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胰腺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胰腺慢性进展性炎症,伴内外分泌功能减退或丧失。病因包括饮酒、胆道系统疾病等;病理有胰腺实质纤维化、胰管改变;临床表现有腹痛、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等;诊断靠实验室、影像学及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治疗包括一般、药物、内镜及手术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因
1.饮酒:长期大量饮酒是慢性胰腺炎的重要危险因素。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可直接损伤胰腺细胞,引起胰液蛋白沉淀,导致胰管梗阻,进而引发胰腺炎症。在西方发达国家,约70%的慢性胰腺炎与长期饮酒有关,男性患者中因饮酒导致慢性胰腺炎的比例相对较高。
2.胆道系统疾病:胆石症、胆道感染等胆道系统疾病是我国慢性胰腺炎的主要病因。胆道炎症、结石等可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导致胰管内压力升高,胰液排出受阻,胰管破裂,胰酶外溢,引发胰腺自身消化。女性患者中因胆道系统疾病导致慢性胰腺炎的情况相对常见。
3.遗传因素:部分慢性胰腺炎患者存在遗传基因突变,如阳离子胰蛋白酶原基因突变等。遗传因素导致的慢性胰腺炎发病年龄相对较早,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明显增加。
4.代谢因素:高脂血症可通过胰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胰液内脂质沉着等机制引起胰腺损伤,进而导致慢性胰腺炎;高钙血症可使胰管钙化,促进胰蛋白酶原激活,引发胰腺炎症。肥胖人群由于代谢紊乱,也可能增加慢性胰腺炎的发病风险。
5.其他因素:胰腺外伤、感染(如腮腺炎病毒、肝炎病毒等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等也可能引发慢性胰腺炎。长期接触某些化学毒物(如有机磷农药等)也可能对胰腺造成损害,增加慢性胰腺炎的发病几率。
二、病理改变
1.胰腺实质:胰腺实质出现纤维化,腺泡细胞萎缩,胰岛细胞减少或消失。胰腺质地变硬,表面呈结节状。
2.胰管:胰管可出现扩张、狭窄、结石或钙化等改变。胰管狭窄可导致胰液引流不畅,进一步加重胰腺的炎症和纤维化。
三、临床表现
1.腹痛:是慢性胰腺炎最常见的症状,多位于上腹部,可放射至背部,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钝痛或剧痛。疼痛可呈间歇性或持续性,饮酒、进食油腻食物后常可诱发或加重疼痛。
2.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腹泻、消瘦等。由于胰腺外分泌功能减退,胰酶分泌不足,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尤其是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吸收障碍,导致患者出现脂肪泻,粪便量多、恶臭,呈灰白色、油腻状。
3.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部分患者可出现糖尿病的表现,如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这是因为胰腺的胰岛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减少所致。
四、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血、尿淀粉酶:在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时,血、尿淀粉酶可轻度升高,但多数患者在缓解期正常或轻度异常。
血清脂肪酶:血清脂肪酶的升高对慢性胰腺炎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但也并非特异性指标。
粪便检查:粪便中可见脂肪滴和未消化的肌纤维等,提示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
血糖及糖耐量试验:用于检测胰腺内分泌功能是否受损,若出现血糖升高或糖耐量异常,提示可能存在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
2.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发现胰腺实质回声不均匀、胰管扩张、胰腺钙化或结石等改变,但对于早期病变的敏感性较低。
CT检查:是诊断慢性胰腺炎的重要手段,可清晰显示胰腺的形态、大小、胰管情况以及是否存在钙化、结石等。典型表现为胰腺实质钙化、胰管扩张或狭窄、胰腺假性囊肿形成等。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能更清晰地显示胰胆管系统的形态,对于胰管狭窄、扩张及结石等的诊断价值较高。
3.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
胰泌素试验:通过静脉注射胰泌素,刺激胰腺分泌胰液和碳酸氢盐,测定胰液分泌量、碳酸氢盐浓度及淀粉酶含量,评估胰腺外分泌功能。慢性胰腺炎患者胰液分泌量减少,碳酸氢盐浓度降低。
粪便弹性蛋白酶测定:粪便弹性蛋白酶是胰腺外分泌产生的一种酶,其含量减少提示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对慢性胰腺炎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五、治疗
1.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患者需严格戒酒,避免进食高脂、高糖食物,少食多餐,以减轻胰腺的负担。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饮食,保证营养供给。
营养支持:对于存在营养不良的患者,可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补充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2.药物治疗
胰酶替代治疗:对于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导致消化吸收不良的患者,可补充胰酶制剂,如胰酶肠溶胶囊等,以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抑制胃酸分泌: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或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等),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胃酸对胰腺的刺激,缓解腹痛等症状。
镇痛治疗:对于腹痛明显的患者,可使用止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但应注意避免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能带来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对于严重的疼痛,可能需要使用阿片类镇痛药,但要警惕药物成瘾的风险。
3.内镜治疗
胰管引流:对于胰管狭窄、梗阻的患者,可通过内镜进行胰管扩张、放置支架等治疗,以解除胰管梗阻,改善胰液引流。
取石:对于胰管内存在结石的患者,可在内镜下进行取石治疗。
4.手术治疗
适应证:对于药物治疗无效、出现严重胰腺纤维化、胰管严重狭窄或扩张、合并胰腺假性囊肿或脓肿、怀疑胰腺癌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常见的手术方式有胰管减压术、胰腺切除术等。胰管减压术可缓解胰管梗阻,改善胰腺引流;胰腺切除术适用于胰腺广泛纤维化、病变局限的患者。
六、预后
慢性胰腺炎的预后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因素有关。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可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但部分患者可能会逐渐出现胰腺功能进行性减退,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少数患者可能会发生胰腺癌等严重并发症。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慢性胰腺炎相对少见,多与遗传、先天性胰腺发育异常、感染等因素有关。儿童患者在治疗时需特别注意营养支持,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营养不足会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药物使用需谨慎,应根据儿童的体重、年龄等调整药物剂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肝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如腹痛、生长发育情况等。
2.老年患者:老年慢性胰腺炎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加重基础疾病。对于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要充分评估其心肺功能等耐受情况,术后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老年患者的营养支持也非常重要,要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以维持机体功能。
3.妊娠期女性患者:妊娠期出现慢性胰腺炎较为罕见,治疗时需谨慎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应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如饮食调整、适当的营养支持等。在使用药物时,要咨询妇产科和消化科医生,权衡治疗收益和对胎儿的潜在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