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静脉曲张的治疗包括内镜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内镜治疗有内镜下套扎术(EVL)和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EIS);药物治疗有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手术治疗有门体分流术和断流术,不同治疗方法有各自原理及适用和禁忌情况,需综合患者多方面因素选择合适治疗方式。
一、内镜治疗
1.内镜下套扎术(EVL)
原理:通过内镜将橡皮圈套扎在食管静脉曲张的部位,使曲张静脉缺血、坏死、脱落,从而达到止血和预防再出血的目的。多项临床研究表明,EVL对于食管静脉曲张中下段的治疗有较好的效果,能够有效降低再出血的风险。对于不同年龄、性别以及有不同病史的患者,只要患者能够耐受内镜检查,都可以考虑进行EVL治疗。但对于一些心肺功能严重不全、体质极度虚弱不能耐受内镜操作的患者则不适合。
2.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EIS)
原理:将硬化剂直接注射到曲张静脉内或其周围,引起血管内膜炎症、血栓形成,最终导致血管闭塞、曲张静脉消失。EIS对食管静脉曲张中下段的治疗也有一定的应用,不过相对EVL来说,可能术后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略有不同。在考虑患者情况时,同样要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如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需要更谨慎评估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以确定是否适合EIS治疗。
二、药物治疗
1.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
作用机制:通过阻断β受体,减少心输出量,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减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常用的药物有普萘洛尔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需要根据其心率、血压等情况调整药物使用的可能性,但一般来说,只要患者没有严重的支气管哮喘、严重心动过缓等禁忌证,都可以考虑使用。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在药物代谢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在符合用药指征时均可使用,不过需要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对于有相关病史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使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需要格外谨慎,因为可能会加重病情。
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
作用机制:部分ACEI类药物可能通过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门静脉压力。不过其降低门静脉压力的作用相对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较弱,但对于一些不能耐受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可能是一种替代选择。在应用时同样要考虑患者的年龄、血压等情况,例如老年患者使用时要注意监测血压变化,避免低血压的发生。
三、手术治疗
1.门体分流术
原理:通过建立门体静脉之间的分流通道,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包括门腔静脉分流术、脾肾静脉分流术等。对于一些经过内镜治疗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食管静脉曲张中下段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其耐受手术的能力不同,老年患者可能存在更多的手术风险因素,如心肺功能储备较差等。性别因素在手术耐受性方面一般没有绝对的差异,但在术后恢复等方面可能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护理。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等病史的患者一般不适合行门体分流术。
2.断流术
原理:阻断门奇静脉间的反常血流,达到止血的目的。如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等。断流术对于食管静脉曲张中下段的治疗也有一定的应用,其相对分流术来说,对肝功能影响可能较小,但同样需要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包括年龄、病史等因素。对于年轻患者,如果病情适合,断流术可能是一种较好的选择;而对于老年患者,需要综合评估手术风险与获益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