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炎是女性生殖器官中输卵管、卵巢的炎症,多发生于性活跃生育期女性,由病原体感染和机体抵抗力下降等致病因引发,有腹痛、分泌物增多等临床表现,通过妇科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急性和慢性附件炎治疗原则不同,可通过注意卫生、避免宫腔内手术感染风险、增强机体抵抗力等预防。
一、定义与范围
附件炎是指女性生殖器官中的输卵管、卵巢发生的炎症,常合并宫旁结缔组织炎、盆腔腹膜炎等,多发生在性活跃的生育期女性。
二、病因
1.病原体感染
性生活频繁、不注意卫生等情况易使病原体侵入。常见病原体有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等,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也可引发附件炎。例如,不洁性生活史的女性感染淋病奈瑟菌的风险增加,进而可能导致附件炎。
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如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等,手术消毒不严格或术前有性生活,病原体易进入盆腔引起附件炎症。
2.机体抵抗力下降
女性在月经期、产后等身体抵抗力相对较低时,容易遭受病原体侵袭。比如产后女性身体虚弱,子宫创面未完全修复,病原体容易入侵附件引发炎症。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下腹部疼痛是主要症状,可表现为隐痛、坠胀感,活动或性交后疼痛加重。慢性附件炎时,疼痛程度相对较轻,可为间歇性。
阴道分泌物增多:白带量增多,质地可能变得黏稠,颜色也可能发生改变,如呈黄色等。
月经不调:可出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情况。例如,有些女性附件炎发作时,月经周期可能紊乱,经期持续时间较平时延长。
全身症状:急性附件炎时可出现发热,体温可达到38℃以上,伴有寒战等全身症状;慢性附件炎全身症状相对不明显,可能仅有低热等表现。
2.体征
妇科检查时,急性附件炎患者下腹部有明显压痛、反跳痛,附件区可触及增厚的条索状组织或包块,有明显触痛;慢性附件炎患者附件区可有轻度压痛,附件增厚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1.妇科检查:通过双合诊等检查方式,了解附件区有无压痛、增厚等情况。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急性附件炎时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
病原体检测:可取阴道分泌物、宫颈管分泌物等进行涂片、培养等检查,以明确病原体类型,如查找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
3.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可帮助了解附件区有无炎性包块、输卵管有无增粗等情况,有助于辅助诊断附件炎。
五、治疗原则
1.急性附件炎
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经验性选择广谱抗生素覆盖常见病原体,然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一般采用静脉给药的方式,足量、足疗程使用抗生素,以彻底清除病原体,防止转为慢性。
支持疗法:患者需卧床休息,采取半卧位,有利于炎症局限。同时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慢性附件炎
综合治疗:可采用物理治疗,如激光、微波、离子透入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炎症吸收。也可配合中药治疗,起到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作用。
手术治疗:对于有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囊肿等情况的慢性附件炎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六、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尤其是在月经期、产后、流产后等特殊时期,要注意卫生,避免性生活。
性生活前后男女双方都要清洗外生殖器,减少病原体感染的机会。
2.避免宫腔内手术操作的感染风险
进行宫腔内手术时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确保手术器械严格消毒。术后要注意休息,遵医嘱服用抗生素等预防感染。
3.增强机体抵抗力
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瑜伽等,提高身体抵抗力。尤其是育龄女性,通过增强抵抗力可以降低附件炎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