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可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治疗,其中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人际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物理治疗包含重复经颅磁刺激、光照疗法,同时哺乳期产妇、高龄产妇、有既往精神病史产妇在治疗时各有特殊提示需关注。
一、心理治疗
1.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来发挥作用。例如,引导产妇认识到产后一些不切实际的自我要求等负面认知,并学会用更积极合理的方式应对产后的各种情况。对于有焦虑、抑郁情绪相关认知偏差的产妇较为适用,在多项临床研究中显示能有效改善产后抑郁症状,尤其对于那些因产后生活变化产生不合理认知进而引发抑郁的产妇。
2.人际治疗:聚焦于改善患者的人际关系。产后产妇的人际关系可能因角色转变等出现问题,人际治疗帮助产妇处理与配偶、家人、朋友等的关系问题。比如协助产妇改善与丈夫沟通不畅导致的矛盾等情况,研究表明其对缓解产后抑郁有一定效果,特别是对于因人际关系紧张而诱发抑郁的产妇。
3.支持性心理治疗:为产妇提供情感上的支持、理解和指导。医护人员或专业心理治疗师倾听产妇的倾诉,让产妇感受到被接纳和关心,同时给予一些应对产后生活、情绪等方面的建议。适用于大多数产后抑郁产妇,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产妇情绪,促进其心理适应产后状态。
二、药物治疗
1.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如氟西汀等,通过抑制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5-羟色胺浓度来发挥抗抑郁作用。但在产后使用需谨慎评估,对于哺乳期产妇,要考虑药物通过乳汁对婴儿的影响等情况。有研究显示其在改善产后抑郁症状方面有一定疗效,但需在医生严格评估产后母亲和婴儿情况后使用。
2.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例如文拉法辛等,作用机制是同时抑制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提升两种神经递质的水平来缓解抑郁症状。使用时同样要综合考虑产妇的哺乳情况、身体状况等因素,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选用。
三、物理治疗
1.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利用磁刺激技术刺激大脑特定区域来调节神经功能。对于产后抑郁患者,通过调节相关脑区的神经活动来改善抑郁症状。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其对产后抑郁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且相对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的一些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但也需要专业医生操作,根据产妇个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参数等。
2.光照疗法:对于部分因产后激素变化等导致生物钟紊乱、情绪受影响的产妇可能有一定帮助。通过让产妇接触适当强度的光线来调节体内生物钟等相关生理节律,从而改善抑郁情绪。但光照疗法的效果存在个体差异,需要专业人员指导选择合适的光照强度、时间等。
特殊人群提示
哺乳期产妇:在选择药物治疗时需极其谨慎,因为药物可能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要与医生充分沟通,权衡药物对产妇抑郁症状改善的益处和对婴儿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例如,一些抗抑郁药物可能会影响婴儿的神经发育等,医生会根据产妇具体情况选择对婴儿影响最小的药物或者考虑暂停哺乳等方式。
高龄产妇:高龄产妇产后抑郁的风险相对较高,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其心理状态和身体恢复情况。心理治疗方面可能需要更耐心细致地进行,药物治疗时要充分评估药物对其身体机能等多方面的影响,物理治疗也要根据其身体耐受情况等调整方案。
有既往精神病史产妇:这类产妇产后抑郁复发风险较高,治疗时要综合考虑既往病史情况。在心理治疗中要告知治疗师既往病史,以便制定更贴合其情况的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时要避免使用可能与既往药物产生不良相互作用的药物,并且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