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如纠正贫血、预防感染,药物治疗有孕激素、雌激素、复方口服避孕药、其他止血药物,手术治疗有刮宫术、子宫内膜去除术、子宫切除术,不同人群有特殊考虑,青春期女性优先药物治疗且关注心理,围绝经期女性先排病变,有生育需求女性注意保护生育功能。
纠正贫血:根据患者贫血程度进行相应处理,轻度贫血可通过饮食补充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豆类等;中重度贫血可能需要输血等措施来纠正贫血状况,改善患者一般情况,因为严重贫血会影响患者的身体机能和生活质量,尤其对于女性患者,可能导致乏力、头晕等不适,影响日常活动。
预防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时,子宫出血时间长,宫颈口开放,容易发生感染,需注意会阴部清洁卫生,必要时可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尤其是对于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出血时间较长、有贫血等情况的女性,预防感染非常重要,可降低盆腔炎等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药物治疗
孕激素:适用于有一定雌激素水平的患者,可使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停药后发生撤退性出血,达到药物性刮宫的目的。常用药物如黄体酮等,通过使子宫内膜由增生期转为分泌期,然后脱落,从而止血,一般用药后3-7天左右出现撤退性出血。
雌激素:适用于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通过迅速促进子宫内膜生长,短期内修复创面而止血。常用药物如苯甲酸雌二醇等,应用雌激素止血后,需逐渐减量,然后加用孕激素使子宫内膜转化,形成撤退性出血,调整月经周期。
复方口服避孕药:对于有避孕需求的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可使用复方口服避孕药调整月经周期,通过抑制排卵,改变子宫内膜的生长和脱落规律来止血并调节月经。一般需要按照规律服药,不能随意漏服,否则可能影响止血效果和月经周期的调节。
其他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等,通过抑制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的激活因子,抑制纤维蛋白溶解,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可作为辅助止血药物使用。
手术治疗
刮宫术:适用于急性大出血且药物治疗无效需立即止血的患者及需要明确子宫内膜病理诊断的患者。对于青春期女性,刮宫需谨慎操作,避免过度损伤子宫内膜;对于围绝经期女性,刮宫不仅可止血,还可了解子宫内膜情况,排除子宫内膜病变。
子宫内膜去除术: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无生育要求的顽固性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通过破坏子宫内膜使其萎缩,达到止血目的,但该手术有一定的复发风险,且会对患者的生育功能产生影响,所以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尤其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应避免选择该手术。
子宫切除术:适用于经各种治疗无效、无生育要求且符合子宫切除指征的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如患者年龄较大,合并其他妇科疾病,且功能性子宫出血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经充分评估后可考虑子宫切除术,但该手术是有创的终极治疗手段,需谨慎权衡利弊。
不同人群的特殊考虑
青春期女性: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多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功能尚未成熟有关,治疗上应优先考虑药物治疗,以调整月经周期为主,避免过度使用有创性手术,在药物选择上需注意药物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尽量选择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干扰较小且能有效止血调经的药物,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为青春期女性可能因月经紊乱出现焦虑等情绪,心理因素也可能影响月经周期的调节。
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多与卵巢功能衰退有关,治疗时需首先排除子宫内膜病变,刮宫术在该人群中不仅是止血手段,更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对于无生育要求、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子宫内膜去除术或子宫切除术,但需充分告知患者手术的风险和预后,尊重患者的选择。
有生育需求的女性:有生育需求的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治疗时要特别注意保护患者的生育功能,药物治疗应选择对生育影响较小的药物,手术治疗尽量避免选择影响生育的术式,如非必要不轻易选择子宫切除术等,在治疗过程中需与患者充分沟通,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在有效止血调经的同时最大程度保留患者的生育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