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功能性胃肠病,有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发病与肠道动力、内脏敏感性、脑-肠轴及精神心理因素有关,依罗马Ⅳ标准诊断,需一般治疗(饮食调整、心理调节)、药物治疗及中医中药治疗,不同年龄人群有不同特点需针对性处理。
症状表现
腹痛:多发生于下腹和左下腹,疼痛性质多样,如胀痛、隐痛等,疼痛程度不一,一般在排气或排便后可缓解。不同年龄阶段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腹痛可能相对不典型,但也会影响日常活动和进食;成年患者腹痛情况因个体差异明显,生活方式如长期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等可能加重腹痛症状。
排便习惯改变
腹泻型:排便次数增多,可为每天数次至十余次不等,粪便多为稀糊状或水样,但无脓血。对于儿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需注意其营养状况,因为频繁腹泻可能导致营养吸收不良,影响生长发育;成年腹泻型患者要关注生活中是否有诱发腹泻的因素,如食用某些敏感食物等。
便秘型: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呈羊粪状或细杆状,可伴有排便不尽感。老年人群由于胃肠蠕动功能本身减弱,更容易出现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需要注意其肠道健康的维护,避免因便秘引发其他健康问题,如肛裂等。
混合型:腹泻与便秘症状交替出现。
发病机制
肠道动力异常:患者肠道平滑肌运动异常,如结肠动力增高可导致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而结肠动力减低则可能引起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不同年龄人群肠道动力特点不同,儿童肠道神经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容易出现动力紊乱;老年人肠道动力本身减退,易受各种因素影响出现动力异常。
内脏高敏感性:肠道感觉神经对正常或非伤害性刺激的敏感性增高,使得患者对肠道内的气体、液体等刺激产生过度的感觉反应,从而出现腹痛等症状。年龄因素会影响内脏敏感性,随着年龄增长,内脏感觉神经可能发生变化,导致敏感性改变;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变化时,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内脏敏感性,使症状在特定时期加重。
脑-肠轴功能异常:中枢神经系统对肠道的调节功能失调,同时肠道菌群失调也可能参与其中。肠道菌群与人体相互作用,年龄不同菌群组成有差异,儿童肠道菌群处于建立和稳定过程中,老年人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等;生活方式如长期使用抗生素等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进而影响脑-肠轴功能,诱发肠易激综合征。
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例如,成年人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精神压力大,易患肠易激综合征;儿童若受到家庭环境等精神因素影响,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诊断标准
目前主要依据罗马Ⅳ诊断标准,需符合以下条件: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月至少出现3天),伴有以下2项或多项:腹痛或不适在排便后缓解;伴有排便频率的改变;伴有粪便性状(外观)的改变。并且要排除可以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不同年龄人群在诊断时需注意儿童患者症状表现的特殊性,要详细询问病史和进行全面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
治疗与管理
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调整饮食,避免食用诱发症状的食物,如对于乳糖不耐受的患者应避免食用乳制品;膳食纤维的摄入要适量,腹泻型患者可适当增加可溶性膳食纤维,便秘型患者可增加不可溶性膳食纤维,但要注意逐渐增加摄入量,让肠道有适应过程。不同年龄人群饮食调整重点不同,儿童要保证营养均衡的基础上进行饮食调整,避免影响生长发育;老年人要注意饮食易于消化吸收。
心理调节:对于存在明显精神心理因素的患者,可进行心理疏导,如认知行为疗法等。成年人可通过参加心理辅导课程等方式缓解精神压力;儿童若有精神因素影响,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必要时寻求儿童心理专业人员的帮助。
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的症状类型选择药物,如腹泻型可使用止泻药物(如洛哌丁胺等),便秘型可使用泻药(如聚乙二醇等),但药物使用需谨慎,遵循个体化原则,避免不恰当用药对不同年龄人群造成不良影响。
中医中药治疗:一些中药方剂或针灸等中医疗法对肠易激综合征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需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人群的体质差异等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