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红肿出血与口腔局部因素(牙菌斑、牙结石、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刷牙方式)和全身因素(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紊乱、全身性疾病)有关,需针对性处理,包括口腔局部清洁护理、去除局部刺激因素、针对全身疾病处理,不同人群(儿童、妊娠期女性、老年人)有特殊注意事项,应先明确原因再采取相应措施改善牙龈红肿出血状况。
一、明确牙龈红肿出血的常见原因
牙龈红肿出血多与口腔局部因素及全身因素有关。口腔局部因素常见的有牙菌斑、牙结石堆积,这会不断刺激牙龈,引发炎症导致红肿出血;食物嵌塞未及时清理,也会造成牙龈的炎症反应;不良修复体、不正确的刷牙方式(如用力过猛的横刷法等)同样可引起牙龈红肿出血。全身因素方面,像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会影响凝血功能从而导致牙龈出血;内分泌紊乱,比如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容易出现妊娠期牙龈炎,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还有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也易出现口腔感染相关的牙龈问题。
二、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一)口腔局部清洁与护理
1.正确刷牙:推荐使用巴氏刷牙法,将牙刷与牙长轴呈45°角指向根尖方向,按照牙龈-牙交界区,使刷毛一部分进入龈沟,一部分铺于龈缘上,少量多次移动牙刷,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每天早晚各刷一次。对于儿童,家长要辅助做好刷牙工作,选择适合儿童的软毛牙刷,逐渐培养其正确刷牙习惯。
2.使用牙线或牙缝刷:对于牙间隙容易嵌塞食物的情况,可使用牙线或牙缝刷来清理嵌塞的食物,防止食物长期刺激牙龈加重炎症。儿童的牙缝清洁可在家长帮助下进行,选择适合儿童口腔尺寸的牙线或牙缝刷。
(二)去除局部刺激因素
1.洁治术:如果是牙菌斑、牙结石导致的牙龈问题,需要进行洁治术,即洗牙,通过超声波等设备去除牙齿表面的牙菌斑、牙结石,减轻牙龈的炎症,使牙龈红肿情况逐渐改善。对于妊娠期女性,一般在妊娠4-6个月时可谨慎进行洗牙,此时相对较为安全,能有效控制牙龈炎症。
2.调整修复体:若存在不良修复体,应及时找口腔科医生调整或重新制作修复体,避免不良修复体持续刺激牙龈。
(三)全身疾病的相关处理
1.血液系统疾病:如果怀疑牙龈出血与血液系统疾病有关,如白血病患者出现牙龈出血,需要及时到血液科就诊,进行血常规、骨髓穿刺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然后针对具体的血液系统疾病进行相应的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则需要根据病情采取提升血小板等相应治疗措施,待血液指标改善后,牙龈出血情况也会有所缓解。
2.内分泌紊乱相关情况:妊娠期女性出现牙龈红肿出血,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分娩后体内激素水平逐渐恢复正常,牙龈炎症多可缓解。但在妊娠期仍需做好口腔护理,若牙龈炎症较重,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局部的简单处理,如用生理盐水冲洗等。糖尿病患者出现牙龈问题时,要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左右,餐后血糖适当控制),同时配合口腔局部的治疗来改善牙龈状况。
三、不同人群的特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牙龈红肿出血可能与口腔卫生习惯不佳、乳牙萌出等有关。家长要监督儿童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帮助其正确刷牙、清理牙缝等。如果儿童处于替牙期,要注意观察牙齿萌出情况,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牙龈异常。同时,儿童应避免食用过多甜食,减少龋齿及相关牙龈问题的发生风险。
(二)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由于激素变化易出现牙龈问题,要特别注意口腔卫生的维护,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在妊娠期前3个月和后3个月尽量避免进行复杂的口腔治疗,防止引起流产或早产等情况,中间相对安全的时期(妊娠4-6个月)可进行必要的口腔局部处理。
(三)老年人
老年人牙龈红肿出血可能与口腔内牙齿缺失、口腔卫生较差、全身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较多有关。老年人要注意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修复缺失牙齿,保持口腔内牙齿的良好功能状态。同时,控制好全身慢性疾病,如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平稳,避免因血压波动影响牙龈炎症的控制等。
总之,当出现牙龈红肿出血时,应先明确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口腔局部护理、去除刺激因素以及针对全身疾病的处理等措施,不同人群要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特殊的注意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