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因生殖内分泌轴功能紊乱致异常子宫出血且无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病因机制含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及子宫内膜局部异常,临床表现分无排卵性功血(常见于青春期及围绝经期女性,有月经紊乱等表现)和排卵性功血(多发于生育期女性,含黄体功能不足等情况),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超声等),治疗原则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止血等)和手术治疗,特殊人群青春期、围绝经期、生育期女性有不同治疗侧重点。
一、定义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因生殖内分泌轴功能紊乱引发的异常子宫出血,非生殖器官存在器质性病变所致。
二、病因机制
(一)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轴)调节失常,如青春期女性HPO轴发育不完善易致无排卵性功血,围绝经期女性因卵巢功能衰退致HPO轴失衡引发出血;还包括雌激素正反馈调节缺陷、黄体生成素(LH)峰值不足等,可致卵泡发育异常、排卵障碍进而子宫出血。
(二)子宫内膜局部异常
子宫内膜局部凝血机制异常、纤溶系统功能亢进等可致出血。例如子宫内膜前列腺素(PG)合成与代谢异常,前列腺素F2α(PGF2α)增多使子宫血管收缩,前列腺素I2(PGI2)减少致血管扩张;子宫内膜血管内皮细胞生成的血管收缩与舒张因子失衡也会引发子宫出血异常。
三、临床表现
(一)无排卵性功血
常见于青春期及围绝经期女性。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经量时多时少甚至大量出血,出血期一般无下腹疼痛等不适。青春期患者可伴贫血、乏力;围绝经期患者除月经紊乱外,可有潮热、盗汗等围绝经期综合征表现。
(二)排卵性功血
多发于生育期女性。①黄体功能不足:月经周期缩短,经期正常或稍延长,经量可正常或减少,易出现早孕流产或不孕。②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月经周期正常,但经期延长(可达9~10天),经量增多。
四、诊断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月经史、婚育史、避孕措施、既往妇科疾病史等,了解月经初潮年龄、周期、经期、经量等情况及有无精神紧张、环境改变、过度劳累等诱因。
(二)体格检查
全身检查观察有无贫血貌、出血点等;妇科检查查看生殖器官有无器质性病变,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
(三)辅助检查
①超声检查:了解子宫及双侧附件情况,排除器质性病变,观察子宫内膜厚度等,经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价值较高。②基础体温测定:无排卵性功血者基础体温呈单相型;黄体功能不足者基础体温双相但高温相持续时间短(<11天);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者基础体温双相但高温相下降缓慢。③激素测定:测定血清雌二醇、孕酮、LH、卵泡刺激素(FSH)等激素水平,了解HPO轴功能状态,如无排卵性功血者雌激素水平呈持续低水平或波动型,孕激素水平无排卵后升高变化等。④诊断性刮宫:已婚患者适用,既可明确子宫内膜病理改变又可迅速止血,无排卵性功血者于月经前3~7天或月经来潮6小时内刮宫;排卵性功血者于月经第5~6天刮宫。
五、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加强营养,纠正贫血,改善全身状况,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贫血者给予铁剂、维生素C等纠正贫血。
(二)药物治疗
①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等,通过抑制纤溶系统止血。②调整月经周期:无排卵性功血采用雌、孕激素序贯疗法(人工周期)或雌、孕激素联合疗法;排卵性功血黄体功能不足者排卵后补充孕激素,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者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补充孕激素等。③促排卵治疗:有生育要求的无排卵性功血患者可使用克罗米芬等促排卵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三)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无效、严重贫血或有器质性病变者可考虑手术,如子宫内膜去除术、子宫切除术等,严格掌握适应证。
六、特殊人群考虑
(一)青春期女性
多为无排卵性功血,治疗以止血、调整月经周期、促排卵为主,需避免过度紧张焦虑,保持规律生活作息,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关注心理状态并给予支持。
(二)围绝经期女性
治疗以止血、调整月经周期、减少经量为主,预防子宫内膜病变,年龄较大、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存在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者可考虑诊断性刮宫明确子宫内膜情况,同时注意补充钙剂预防骨质疏松。
(三)生育期女性
根据有无生育要求制定方案,有生育要求者调整月经周期、促排卵;无生育要求者药物调整月经周期,必要时手术治疗,注意避孕方法选择,避免使用影响内分泌的避孕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