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劣心境障碍是一种慢性心境障碍属情感性精神障碍范畴,以持久心境低落为主的轻度抑郁非发作性,情绪方面长期心境低落、愉悦感缺失,伴随焦虑、躯体不适等症状,生物学因素含遗传及神经生化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有生活事件和人格因素,诊断需符合症状、严重程度、病程标准并排除其他障碍,治疗包括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需早期识别干预以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恶劣心境障碍是一种慢性的心境障碍,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范畴。它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并非发作性。
临床表现
情绪方面:患者长期处于心境低落状态,情绪较为低沉、抑郁,对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事物缺乏兴趣,感到愉悦感缺失。这种低落的情绪持续时间较长,至少持续2年(儿童和青少年则至少持续1年)。例如,儿童可能表现为长期情绪不佳、对原本感兴趣的游戏等活动提不起劲。
伴随症状: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等症状。躯体不适可能涉及多个系统,如消化系统可出现食欲改变(多数为食欲下降,但也有少数患者食欲增加)、胃肠道不适;睡眠方面可出现入睡困难、睡眠浅、早醒等睡眠障碍;还可能有乏力、精力不足等表现。在儿童群体中,可能表现为学习动力下降、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在女性群体中,可能受激素等因素影响,情绪波动相对更易受生活事件影响而加重低落情绪;对于有既往慢性病史的人群,恶劣心境障碍可能会使原有的躯体疾病症状加重,同时又因躯体不适进一步加重抑郁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病因及发病机制
生物学因素
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恶劣心境障碍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心境障碍的病史,那么个体患恶劣心境障碍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例如,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高于异卵双生子,提示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
神经生化因素:与脑内神经递质的失衡有关,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浓度改变可能参与了恶劣心境障碍的发病。例如,5-羟色胺功能低下可能导致情绪调节障碍,进而引发心境低落等症状。
心理社会因素
生活事件:长期的慢性应激事件,如持续的家庭矛盾、工作压力过大且无法有效缓解、经济困难等,容易引发恶劣心境障碍。比如,一个长期处于高压且人际关系紧张的工作环境中的成年人,可能更容易出现长期的心境低落。对于儿童来说,长期的家庭不和谐、学业压力过大等也可能是诱发因素。
人格因素:某些人格特质如神经质人格,具有情绪不稳定、容易过度担忧等特点的人,更容易患上恶劣心境障碍。例如,神经质人格的个体面对生活中的小挫折时,更容易放大负面情绪,从而陷入长期的心境低落状态。
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符合持续存在心境低落,且至少伴有以下症状中的三项:兴趣减退、精力不足、自我评价过低、自责、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等。
严重程度标准:社会功能受损,患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受到一定影响,但还没有达到重度抑郁发作的程度。
病程标准:符合上述症状标准和严重程度标准至少2年(儿童和青少年至少1年),期间病情可有波动,但多数时间处于低落状态。
排除标准:需要排除其他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以及躯体疾病导致的情绪障碍等。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躯体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抑郁的情绪症状,需要通过相关检查如甲状腺功能检测等来排除。
治疗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的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例如,引导患者认识到自己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如过度灾难化的思维,然后通过训练帮助患者建立更积极合理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对于儿童患者,可采用游戏疗法等形式的认知行为治疗,让儿童在轻松的氛围中改变不良认知。
支持性心理治疗: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理解和安慰,帮助患者应对生活中的压力事件。治疗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让患者感受到被接纳和支持,从而缓解其低落的情绪。对于女性患者,在支持性心理治疗中,需要充分考虑其性别特点,关注其在家庭、社会角色等方面的压力来源,并给予针对性的支持;对于有既往病史的特殊人群,要根据其病史特点调整支持的方式和重点,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病情。
药物治疗:一般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药物,如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要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评估后决定,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以及患者对药物的反应。例如,对于儿童患者,要谨慎考虑药物治疗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只有在病情严重影响儿童生活且非药物治疗无效时才考虑合理使用药物。
恶劣心境障碍需要早期识别、早期干预,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