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胃炎与反流性食管炎在发病部位、症状表现、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上均有差异,反流性胃炎病变在胃部,有上腹痛、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因幽门括约肌失调或胃排空延迟发病,靠胃镜等诊断,用促动力和保护胃黏膜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病变在食管,有烧心、反酸、吞咽困难等症状,因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或清除作用降低发病,靠胃镜等诊断,用抑酸、促动力及维持治疗。
一、发病部位差异
反流性胃炎:主要是含有胆汁、胰液等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从而引起胃黏膜的炎症改变,病变部位主要在胃部。
反流性食管炎: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导致食管黏膜的炎症、糜烂、溃疡等病变,病变部位主要在食管。
二、症状表现区别
(一)反流性胃炎常见症状
上腹部疼痛:多为隐痛、胀痛或烧灼样痛等,疼痛无明显规律性,进食后可能加重。例如部分患者进食后,胃内反流物刺激胃黏膜,导致上腹部出现不适的疼痛感觉。
恶心、呕吐:呕吐物常为胆汁性,患者可能在进食后或空腹时出现恶心、呕吐现象,尤其是在夜间,胆汁反流至胃内刺激胃蠕动引发呕吐。
腹胀:胃内有反流物积聚,影响胃的正常消化排空功能,导致患者出现腹胀感,感觉胃部饱胀不适。
(二)反流性食管炎常见症状
烧心:胸骨后或剑突下有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多在进食后1小时左右出现,卧位、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可加重。这是因为反流物刺激食管黏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所致,比如肥胖人群腹压较高,更容易出现烧心症状。
反酸:胃内容物在无恶心和不用力的情况下涌入咽部或口腔的感觉,部分患者在空腹时也可能出现反酸,尤其在夜间平卧时,反流物容易刺激食管引起不适。
吞咽困难:初期可因食管炎引起继发性食管痉挛而出现间歇性吞咽困难,后期可能由于食管瘢痕形成狭窄,吞咽困难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但老年人可能因同时存在其他疾病而使吞咽困难表现不典型。
三、发病机制不同
(一)反流性胃炎发病机制
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正常情况下幽门括约肌可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当幽门括约肌松弛时,十二指肠内容物包括胆汁、胰液等容易反流入胃,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引发炎症。例如某些胃肠道手术影响了幽门括约肌的结构和功能,就可能导致反流性胃炎发生。
胃排空延迟:胃排空速度减慢时,胃内食物和十二指肠反流物停留时间延长,进一步刺激胃黏膜,增加反流性胃炎的发病风险。老年人胃肠蠕动功能相对较弱,胃排空延迟的情况较常见,因此更易患反流性胃炎。
(二)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机制
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食管下括约肌是食管与胃相连处的一组环形肌束,正常情况下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当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时,如某些激素水平变化、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就容易出现反流,长期反流刺激食管黏膜导致食管炎。肥胖人群由于腹部脂肪堆积,可增加腹压,使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从而易引发反流性食管炎。
食管清除作用降低:正常情况下食管通过蠕动和唾液的冲洗等方式清除反流物,当食管清除作用减弱时,反流物在食管内停留时间延长,加重对食管黏膜的损伤,比如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导致食管蠕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食管清除作用降低,更容易发生反流性食管炎。
四、诊断方法差异
(一)反流性胃炎的诊断
胃镜检查:是诊断反流性胃炎的重要方法,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如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还能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炎症的程度和性质。
24小时胆汁监测:通过放置胆汁监测装置,持续监测食管及胃内胆汁的含量和反流情况,有助于诊断胆汁反流相关的反流性胃炎。
(二)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
胃镜检查: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最准确的方法,能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病变,如食管黏膜的糜烂、溃疡、Barrett食管等,并可进行分级(如洛杉矶分级等)。
食管24小时pH监测:通过监测食管内pH值的变化,了解食管受酸反流的情况,对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有重要价值,尤其适用于症状不典型但怀疑有反流的患者。
五、治疗原则区别
(一)反流性胃炎治疗原则
促进胃动力:使用促进胃排空的药物,增加胃蠕动,减少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例如多潘立酮等药物,可增强胃窦和十二指肠的蠕动,促进胃排空。
保护胃黏膜: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等,可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减轻反流物对胃黏膜的刺激和损伤。
(二)反流性食管炎治疗原则
抑制胃酸分泌:常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或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等),减少胃酸分泌,从而减轻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刺激。
促胃肠动力:使用如莫沙必利等药物,促进食管和胃的排空,减少反流发生。
维持治疗:对于容易复发的患者,需要长期维持治疗,以巩固疗效,防止病情反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