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皮炎是与遗传过敏素质相关的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病因涉及遗传、免疫、皮肤屏障及环境因素,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临床表现,诊断需结合病史、表现及检查并与其他疾病鉴别,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异位性皮炎也称为特应性皮炎,是一种与遗传过敏素质有关的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
一、病因及相关因素
遗传因素:约60%-70%的患者有遗传过敏家族史,如父母有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子女患异位性皮炎的风险增加。研究发现多个与免疫调节等相关的基因与异位性皮炎的发病相关,例如FLG基因(丝聚蛋白基因)突变是重要的遗传危险因素,FLG基因突变会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使外界过敏原等更容易侵入皮肤,引发炎症反应。
免疫因素:患者存在Th1/Th2细胞失衡,Th2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占优势,导致机体对过敏原产生过度的免疫应答,引起皮肤炎症。同时,机体的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通常升高,IgE介导了Ⅰ型超敏反应,进一步加重皮肤的炎症和瘙痒等症状。
皮肤屏障功能异常:皮肤的屏障功能包括物理屏障、化学屏障和免疫屏障等。异位性皮炎患者皮肤的角质层中丝聚蛋白合成减少,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经表皮水分丢失增加,皮肤对外界刺激的抵御能力下降,容易受到过敏原、刺激物等的影响而引发炎症。
环境因素:环境中的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动物皮屑等,以及环境中的刺激物如肥皂、洗涤剂、气候变化(干燥、寒冷等)、接触某些化纤织物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异位性皮炎。例如尘螨是常见的室内过敏原,接触尘螨后可引起皮肤的过敏反应,导致异位性皮炎发作或症状加重。
二、临床表现
不同年龄阶段表现
婴儿期:多在出生后2-6个月发病。初发表现为面颊部的红斑,随后可出现丘疹、丘疱疹、水疱等,病变可逐渐扩展至头皮、额部、颈部、四肢等部位。皮疹特点为对称性分布,瘙痒剧烈,患儿常因瘙痒搔抓,影响睡眠和生长发育。
儿童期:可由婴儿期演变而来,也可在儿童期直接发病。分为湿疹型和痒疹型。湿疹型多发生于四肢屈侧(如肘窝、腘窝),表现为皮肤干燥、粗糙、肥厚、苔藓样变;痒疹型好发于四肢伸侧,皮疹为散在的丘疹,圆形或椭圆形,质较硬,表面粗糙。
青少年及成人期:皮损常局限,多发生在肘窝、腘窝、颈部、眼睑、手腕、ankles等部位,皮肤干燥,皮疹表现为苔藓样变,瘙痒明显,患者因搔抓等可出现皮肤抓痕、血痂等继发改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如家族过敏史、个人过敏史等)、临床表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典型皮疹表现)以及相关检查。常用的检查有斑贴试验用于检测接触性过敏原,血清IgE检测通常升高,皮肤点刺试验可检测常见的过敏原等。医生会综合这些信息来明确诊断异位性皮炎。
鉴别诊断:需要与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慢性湿疹等疾病鉴别。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腺丰富部位,如头面部,有油腻性鳞屑,无明显遗传过敏背景;接触性皮炎有明确的接触史,皮疹局限于接触部位,去除接触物后症状易缓解;慢性湿疹与异位性皮炎表现有相似之处,但一般无明显的遗传过敏家族史等异位性皮炎的典型特征。
四、治疗与管理
一般治疗
皮肤护理:使用温和的皮肤清洁剂,避免过度清洁,洗澡后及时涂抹保湿剂,保持皮肤的水分,修复皮肤屏障功能。例如选择含有凡士林、甘油等成分的保湿剂,婴幼儿的皮肤更为娇嫩,应选择专门针对婴儿的温和保湿产品。
避免刺激因素: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和刺激物,如尘螨过敏者应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使用防螨寝具;避免穿着化纤、羊毛等刺激性强的衣物,选择棉质宽松的衣物等。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药物,如外用糖皮质激素(根据年龄和皮损部位选择合适强度的激素,婴儿期应选择弱效或中效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吡美莫司,适用于面部、颈部等皮肤薄嫩部位)等外用药物;对于瘙痒明显的患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但要注意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的剂量需根据年龄体重等准确计算,避免不良反应。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儿:婴儿的皮肤更加娇嫩脆弱,在护理和治疗时要特别小心。皮肤护理上要选用更加温和无刺激的产品,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生指导,避免使用可能对婴儿皮肤产生严重刺激或不良反应的药物。例如外用激素的选择要谨慎,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强效激素,以防引起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
儿童: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异位性皮炎时,要考虑到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抗组胺药物的使用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准确给药,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因为长期的瘙痒等不适可能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交活动,家长和医生应给予儿童足够的关心和心理支持。
青少年及成人:青少年及成人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坚持长期的皮肤护理和治疗,因为异位性皮炎容易复发。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等,同时要积极配合治疗,按时用药,定期复诊,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