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治疗常见方式有个体心理咨询(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人本主义疗法)和家庭治疗(考虑家庭系统对儿童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及特殊生活方式家庭的针对性解决),注意事项包括针对不同年龄采用不同方式、考虑性别差异调整方法、关注不良或规律生活方式对心理的影响、对有既往心理或躯体疾病病史的儿童青少年谨慎处理。
个体心理咨询: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儿童青少年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来发挥作用。例如,对于有考试焦虑的儿童,治疗师会引导其认识到过度担忧的不合理认知,然后学习放松技巧和积极的应对思维来改变考试时的紧张行为。大量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疗法在改善儿童青少年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以及矫正一些不良行为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都有一定适用性,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通过游戏等方式融入认知行为疗法的相关活动。
人本主义疗法:强调以儿童青少年为中心,营造接纳、理解的氛围。治疗师尊重儿童青少年的感受和体验,让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比如,对于处于青春期因自我认同困惑的青少年,人本主义疗法能帮助其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兴趣、价值观等,从而找到自我认同的方向。该疗法注重个体的主观体验,对于不同性别、不同生活方式的儿童青少年都能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尤其适用于那些因生活方式变化(如转学、家庭重大事件等)导致心理适应问题的儿童青少年。
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考虑家庭系统对儿童青少年心理的影响。例如,对于存在亲子关系紧张导致心理问题的家庭,治疗师会引导家庭成员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通过家庭治疗,可以改善家庭中的不良互动模式,如过度控制或过度放任的情况。研究发现,家庭治疗对于解决儿童青少年因家庭关系问题引发的心理障碍有重要作用,不同病史的家庭都可能从家庭治疗中获益,比如有父母离异病史的家庭,通过家庭治疗可以帮助儿童青少年更好地适应家庭结构的变化,调整心理状态。
对于有特殊生活方式的家庭,如单亲家庭等,家庭治疗能针对性地解决因家庭结构变化带来的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在治疗过程中,充分考虑儿童青少年在家庭中的角色和感受,促进家庭关系的改善,进而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注意事项
针对不同年龄的注意事项:
对于学龄前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应更多采用游戏疗法等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因为学龄前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相对有限,通过游戏可以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表达内心想法。例如利用积木、玩偶等进行游戏式的心理互动。同时要考虑其生活方式主要是家庭和幼儿园生活,治疗师需与家长密切合作,了解其在家庭和幼儿园中的表现来制定治疗方案。
对于学龄儿童和青少年,随着年龄增长,语言表达能力逐渐增强,可以更多采用谈话式的心理咨询方式,但仍需根据个体差异调整。青少年可能更关注同伴关系等社会因素对心理的影响,治疗师要关注其社交生活方式对心理的作用,比如网络社交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等情况,在治疗中引导其正确处理社交相关的心理问题。
性别因素的考虑: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要认识到性别差异对儿童青少年心理的影响。例如,女孩可能更容易表现出内化的情绪问题如抑郁,男孩可能更容易表现出外化的行为问题如攻击行为。治疗师需根据不同性别的特点调整治疗方法。对于女孩的抑郁情绪问题,在个体心理咨询中可以采用更侧重于情绪表达和认知调整的方式;对于男孩的攻击行为问题,家庭治疗中可能更关注家庭规则的建立和亲子互动模式的调整等。
生活方式相关注意事项:
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的儿童青少年,如长期沉迷电子设备导致社交退缩等心理问题,心理咨询与治疗中需要引导其调整生活方式。例如,制定合理的电子设备使用时间计划,并配合心理干预来改善因过度使用电子设备引发的心理障碍。在治疗过程中,要帮助儿童青少年认识到健康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逐步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对于有规律生活方式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治疗要在其已有的健康生活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可能出现的新心理问题。比如规律生活的青少年可能因学业压力等出现新的焦虑情绪,治疗师可以在其原有规律生活节奏下,融入缓解焦虑的方法,如时间管理技巧等,帮助其在保持良好生活方式的同时解决心理问题。
病史相关注意事项:
对于有既往心理病史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治疗要更加谨慎。治疗师需要全面了解其既往病史的具体情况,如既往心理问题的类型、治疗经过等。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要避免采用可能触发既往病史的方法。例如,既往有过创伤后应激障碍病史的儿童青少年,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要避免涉及可能引发创伤回忆的刺激内容,采用更温和、逐步引导的方式进行心理干预。
对于有躯体疾病病史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治疗要考虑躯体疾病对心理的影响以及心理对躯体疾病的作用。例如,患有慢性疾病的儿童青少年可能因身体不适产生抑郁等心理问题,治疗中需要将心理干预与躯体疾病的治疗相结合,关注其心理状态对疾病康复的影响,同时在心理治疗方法选择上要考虑其身体状况,避免过于激烈的心理干预方式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