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性十二指肠球炎是十二指肠球部黏膜炎症性病变,病因有Hp感染、不良生活方式、药物、精神心理因素,表现为腹痛、消化不良等,可通过胃镜和Hp检测诊断,治疗针对病因和对症,需保持良好饮食习惯、戒烟限酒、合理用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来预防。
一、定义
糜烂性十二指肠球炎是一种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的黏膜炎症性病变,表现为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出现糜烂等病理改变。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大量研究表明,Hp感染是糜烂性十二指肠球炎的重要病因。Hp可通过其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损伤黏膜屏障;还可释放多种毒素,引起炎症反应,导致十二指肠球部黏膜糜烂等病变。
2.不良生活方式
饮食因素: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可反复刺激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增加患病风险。例如,长期大量摄入辛辣食物会使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处于持续的应激状态,容易引发炎症及糜烂。
吸烟饮酒:吸烟时,烟雾中的尼古丁等成分可影响胃肠道的血液循环,抑制胰腺分泌碳酸氢盐,削弱十二指肠球部的黏膜保护机制;过量饮酒可直接损伤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增加患糜烂性十二指肠球炎的几率。
3.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这类药物可抑制环氧合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削弱黏膜的保护作用,导致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受损,引发炎症和糜烂。老年人由于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可能更频繁使用这类药物,需特别注意。
4.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导致胃肠黏膜血流减少,屏障功能受损,容易诱发糜烂性十二指肠球炎。例如,长期高压工作的人群,精神压力大,患该病的概率相对较高。
三、临床表现
1.腹痛:多为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可呈隐痛、胀痛、灼痛等。疼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部分患者可在空腹时疼痛明显,进食后可缓解,但也有部分患者疼痛无明显规律。例如,一些患者可能表现为空腹时上腹部隐痛,进食少量食物后疼痛有所减轻,但不久后又可能再次出现疼痛。
2.消化不良症状:可出现腹胀、早饱、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表现。由于十二指肠球部炎症影响了食物的消化和排空,患者会感觉上腹部饱胀不适,进食少量食物就有饱腹感,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3.其他: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黑便,提示有消化道出血的可能;少数患者症状不典型,仅表现为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糜烂性十二指肠球炎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直接观察十二指肠球部黏膜的情况,能清晰看到黏膜是否有糜烂、充血、水肿等病变,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例如,胃镜下可见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呈红色点状或片状糜烂,表面可有渗出物覆盖。
2.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酶呼气试验、胃镜下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检测Hp有助于明确病因,因为Hp感染是该病的常见病因之一。例如,尿素酶呼气试验操作简便,患者无痛苦,可用于筛查Hp感染。
五、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如果检测证实有Hp感染,通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PPI)联合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进行抗Hp治疗。例如,常用方案为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疗程一般为10-14天。
调整生活方式:患者需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等。对于老年人,要特别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因为老年人的胃肠功能相对较弱,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停用相关药物:如果是药物引起的,应在医生评估后考虑是否停用或更换相关药物。例如,长期服用NSAIDs的患者,若病情允许,可在医生指导下更换为对胃肠黏膜刺激较小的药物。
2.对症治疗
保护胃黏膜:可使用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铝碳酸镁等,这些药物可在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减轻胃酸、胆汁等对黏膜的刺激,促进糜烂的修复。
缓解消化不良症状:对于出现腹胀、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等,促进胃肠蠕动,改善症状。但在使用药物时,需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等因素,儿童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需谨慎评估。
六、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蔬菜水果,避免食用过冷、过热、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饮食要求有所不同,例如儿童应保证营养均衡,避免食用过多零食和刺激性食物;老年人则需注意饮食的软烂易消化。
2.戒烟限酒:吸烟者应尽量戒烟,饮酒者应限制饮酒量,避免酗酒。尤其是有胃肠疾病家族史或本身有胃肠功能较弱的人群,更应严格戒烟限酒,降低患病风险。
3.合理用药:避免自行滥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对胃肠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必须使用时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密切观察胃肠道反应。老年人在用药时更要谨慎,可选择对胃肠黏膜影响较小的药物剂型或药物种类。
4.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如运动、听音乐、与他人交流等,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缓解压力的方式可有所不同,儿童可通过玩耍等方式释放压力,成年人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或休闲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