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一般治疗需补充营养与适当休息;药物治疗有止血药物(如孕激素、雌激素、抗纤溶药物)和调整月经周期药物(如短效口服避孕药、孕激素后半周期疗法);手术治疗包括刮宫术(诊断性和治疗性)、子宫内膜去除术、子宫切除术,不同治疗方法针对不同年龄等情况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一般治疗
补充营养: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常伴有贫血,需补充铁剂、维生素C和蛋白质等,以纠正贫血,改善全身状况。例如,多食用瘦肉、蛋类、新鲜蔬菜等富含营养的食物,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其营养均衡,满足生长发育需求;对于老年患者,也需注意营养的合理摄入,维持身体基本代谢。
休息:患者应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尤其是青少年患者,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过度劳累可能影响身体恢复;更年期女性身体机能逐渐衰退,也需要充足的休息来促进身体调整。
二、药物治疗
止血药物
孕激素:适用于体内有一定雌激素水平的患者。通过使增生期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停药后发生撤退性出血,从而达到止血目的。例如,常用的黄体酮等孕激素类药物,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使用时需考虑其激素水平和身体状况,儿童患者一般不首选此类药物进行止血治疗,因为可能对内分泌系统产生潜在影响;老年患者使用时要评估其肝肾功能等情况。
雌激素:适用于青春期功血患者,特别是急性大量出血时。通过迅速促使子宫内膜生长,短期内修复创面而止血。但雌激素使用有一定风险,如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等,在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有血栓病史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儿童和老年患者使用时更需谨慎评估风险与收益。
抗纤溶药物:通过抑制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的激活因子,使纤维蛋白溶酶原不能被激活为纤维蛋白溶酶,从而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达到止血目的。如氨甲环酸等,在使用时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考虑其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儿童患者使用时需注意剂量调整等问题。
调整月经周期药物
短效口服避孕药:适用于有避孕需求的功血患者。通过抑制排卵,调整月经周期。对于青春期女性,可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对于更年期女性,使用时要注意其心血管等方面的风险,如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等。
孕激素后半周期疗法:适用于更年期功血患者。通过后半周期使用孕激素,使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并脱落,从而调整月经周期。老年患者使用时要关注其激素水平变化及身体对药物的耐受情况。
三、手术治疗
刮宫术
诊断性刮宫:不仅可迅速止血,还可了解子宫内膜病理改变,明确诊断。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操作时需注意规范,儿童患者由于生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操作要更加轻柔谨慎;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子宫萎缩等情况,操作时要特别小心,避免子宫穿孔等并发症。
治疗性刮宫: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且无生育要求的功血患者。通过刮除增厚的子宫内膜达到止血目的。但对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需谨慎选择,以免影响日后生育。
子宫内膜去除术: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功血且无生育要求的患者。通过破坏子宫内膜达到减少出血的目的。对于年轻患者不建议首选,因为可能影响其生育功能等;老年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在充分评估后考虑。
子宫切除术:适用于经各种治疗无效且无生育要求的患者。但该手术对患者身体创伤较大,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在手术前要与患者充分沟通,考虑患者的年龄、全身状况等因素,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较差时,需谨慎评估手术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