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运性肠梗阻由肠系膜血管病变致肠管血运障碍,绞窄性肠梗阻伴肠壁血运障碍,二者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和治疗原则上有区别,特殊人群表现各有特点,血运性肠梗阻需改善血运及手术,绞窄性肠梗阻需尽早手术。
一、定义方面
血运性肠梗阻:是由于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使肠管血运障碍,继而发生肠麻痹而使肠内容物不能运行。多因心脏疾病(如心房颤动、心肌梗死等)导致栓子脱落,或因动脉硬化等引起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影响肠道的血液供应。
绞窄性肠梗阻:指梗阻并伴有肠壁血运障碍,可因肠系膜血管受压、血栓形成或栓塞等引起。除了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外,肠管会发生缺血、坏死等严重病理改变。
二、病因方面
血运性肠梗阻:主要病因是肠系膜血管的病变,如肠系膜动脉栓塞,常见于心脏瓣膜病、心房纤颤等情况,栓子脱落进入肠系膜动脉导致血管阻塞;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多发生在有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血管逐渐狭窄、闭塞;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可由腹腔感染、外伤、血液高凝状态等引起。
绞窄性肠梗阻:病因包括肠粘连导致的肠扭转,扭转的肠管压迫肠系膜血管,引起血运障碍;嵌顿疝(如腹股沟斜疝、股疝等),疝内容物被嵌顿,导致肠管血液循环受阻;肠套叠,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同时肠系膜血管被牵拉,影响血运。
三、临床表现方面
血运性肠梗阻:早期症状可能不典型,可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腹痛多为持续性隐痛或胀痛,程度相对较轻,但随着病情进展,肠管缺血加重,腹痛可逐渐加剧,同时可能伴有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患者可出现休克表现相对较早,因为肠道血运障碍会影响肠黏膜屏障,导致细菌移位等,进而引发感染性休克等严重情况。
绞窄性肠梗阻:腹痛发作急骤,开始即为持续性剧烈腹痛,或在阵发性加重之间仍有持续性疼痛,疼痛程度较血运性肠梗阻更剧烈;呕吐出现较早、较频繁,呕吐物可为血性或棕褐色液体;腹部体征方面,腹部压痛明显,有反跳痛和肌紧张,可触及有压痛的肠袢;腹腔穿刺可抽出血性液体;病情发展迅速,短时间内可出现休克表现,且抗休克治疗效果不佳。
四、影像学表现方面
血运性肠梗阻:腹部X线平片可见肠管扩张,部分肠管内有气液平面,但早期可能无特异性表现。CT检查可发现肠系膜血管的异常,如血管内的栓子、血栓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绞窄性肠梗阻:腹部X线平片可见孤立、突出胀大的肠袢,不因时间而改变位置,或有假肿瘤状阴影;腹腔内有游离气体等提示肠管坏死穿孔的表现。CT检查可显示肠壁增厚、肠腔积气、肠系膜血管充血等改变,有助于判断肠管是否存在绞窄及血运情况。
五、治疗原则方面
血运性肠梗阻:治疗上首先要改善肠管的血运,可采用血管再通的方法,如导管溶栓、取栓等介入治疗措施,同时纠正休克、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对于病情严重、肠管已坏死的患者需考虑手术切除坏死肠管。
绞窄性肠梗阻:一旦确诊绞窄性肠梗阻,需尽早手术治疗,解除梗阻并切除坏死的肠管,因为绞窄性肠梗阻肠管血运障碍严重,如不及时手术,肠管坏死范围扩大,会危及患者生命。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差,更容易发生肠系膜血管病变导致血运性肠梗阻或绞窄性肠梗阻,在临床表现上可能不典型,需更加密切观察;儿童发生肠套叠等原因导致绞窄性肠梗阻的情况相对较多,要注意儿童的腹痛、呕吐等表现,及时进行检查诊断和治疗;女性在妊娠期发生肠梗阻时,要考虑到子宫增大等因素对肠道的影响,鉴别是血运性还是绞窄性肠梗阻,以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