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扭转是胃正常位置固定机制障碍或胃壁病变致胃部分或完全翻转、扭转的状态,分器官轴型和系膜轴型;病因有解剖、病理、外力因素;急性起病急骤有剧烈上腹痛等,慢性症状隐匿;诊断靠X线、胃镜;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及时治预后好,延误有风险,要避免饱餐后剧烈运动等预防。
胃扭转是一种胃正常位置的固定机制障碍或胃壁本身的病变导致胃移位,使胃部分或完全翻转、扭转的状态。
一、胃扭转的分类
1.器官轴型扭转:是以食管与幽门的连线为轴发生扭转,多因胃结肠韧带、肝胃韧带过长等因素导致,常见于短时间内大量进食后突然改变体位等情况。
2.系膜轴型扭转:是以胃大、小弯中点的连线为轴扭转,多与胃周围的韧带解剖异常等有关。
二、胃扭转的病因
1.解剖因素:部分人群存在胃周围韧带松弛、过长等解剖结构异常情况,比如儿童可能因生长发育阶段胃周围韧带相对松弛,成年后也可能因先天发育等因素导致,这就为胃扭转发生提供了解剖学基础。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组织器官功能衰退,韧带等结构也可能出现松弛等改变,增加胃扭转风险。
2.病理因素:某些胃部疾病,如胃溃疡、肿瘤等,可能影响胃的正常结构和位置关系,促使胃扭转发生。例如胃部肿瘤生长过程中,可能破坏胃周围正常的解剖结构平衡,引发胃扭转。
3.外力因素:突然的剧烈呕吐、体位的剧烈改变(如用力弯腰、剧烈咳嗽等)等外力作用,可能导致胃扭转。比如一些人在饱餐后进行剧烈运动,或突发剧烈呕吐时,胃内压力变化及体位改变可能诱发胃扭转。
三、胃扭转的临床表现
1.急性胃扭转:起病急骤,患者会出现突发的剧烈上腹部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背部,同时伴有频繁的干呕,但呕吐物量少,难以吐出胃内容物。还可能伴有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这是因为胃扭转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影响呼吸循环系统。
2.慢性胃扭转:症状相对隐匿,可能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上腹部隐痛、胀满不适,进食后症状加重,可伴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表现,容易被忽视,常被误诊为其他胃部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等。
四、胃扭转的诊断方法
1.X线检查:腹部X线平片可见胃内有两个液平面,胃泡位置异常等特征性表现。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是诊断胃扭转的重要方法,可清晰显示胃的位置、形态及扭转情况,能明确胃扭转的类型等。
2.胃镜检查: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内的情况,同时能判断胃扭转的程度和类型,但对于一些严重的胃扭转,可能因操作受限有一定局限性。
五、胃扭转的治疗
1.非手术治疗:对于症状较轻、发病时间短的患者,可尝试采用放置胃管进行胃肠减压,通过抽吸胃内气体和液体,减轻胃扩张,部分患者可能在胃管减压后扭转得到缓解。但非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局限性,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的胃扭转患者,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复位胃的正常位置,并针对病因进行处理,如修复异常的韧带等结构,防止胃扭转复发。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如扭转复位术等。
六、胃扭转的预后及预防
1.预后:及时诊断和治疗的胃扭转患者,一般预后较好。但如果延误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导致胃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影响预后,甚至危及生命。
2.预防:避免饱餐后剧烈运动、突然改变体位等。对于有胃周围解剖结构异常等高危因素的人群,要定期进行体检,注意观察自身症状,一旦出现上腹部不适等异常情况,及时就医。老年人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可能诱发胃扭转的因素。儿童时期要关注生长发育过程中胃周围结构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