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性肠梗阻治疗分基础治疗、非手术治疗进一步措施、手术治疗适应证及方式选择。基础治疗包括禁食水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防治感染中毒;非手术进一步措施有促胃肠动力药应用、中医中药治疗;手术适用于非手术无效、出现绞窄性肠梗阻表现时,方式依病因等决定,治疗要综合患者具体情况,考虑年龄、基础疾病等以达最佳效果。
一、基础治疗
1.禁食水与胃肠减压:
患者需禁食水,通过胃肠减压抽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胃肠道膨胀,降低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改善局部病变和全身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胃肠减压的操作要根据其生理特点进行,如儿童要选择合适管径的胃管,操作要轻柔,避免损伤消化道黏膜。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心脏病的患者,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因为胃肠减压可能会引起体液丢失等情况影响心脏功能。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依据患者的呕吐情况、脱水体征、血液生化检查等确定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的类型及程度。一般来说,需要补充丢失的液体量、电解质等。例如,对于等渗性脱水,可补充等渗盐水或平衡盐溶液;对于低渗性脱水,补充高渗盐水等。不同年龄患者对水、电解质紊乱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对体液失衡的调节能力较弱,更需密切监测电解质变化并及时调整补液方案。有肾脏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在补液时要考虑肾脏的排泄功能,避免加重肾脏负担。
3.防治感染和中毒:
应用抗生素防治细菌感染,可根据肠道细菌谱和可能的感染来源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肠梗阻时肠道细菌繁殖,易发生感染,使用抗生素能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其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在使用抗生素时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同时要关注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
二、非手术治疗的进一步措施
1.促进胃肠动力药物的应用:
可以使用一些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如莫沙必利等,但需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使用促进胃肠动力药物要谨慎,需根据体重等因素权衡用药。有胃肠道梗阻严重、肠麻痹等情况的患者要严格掌握药物的使用,避免加重病情。
2.中医中药治疗:
中医中药在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治疗中也有一定作用,如根据辨证论治给予中药方剂口服或灌肠等。但中医中药的应用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要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如年龄、体质等因素。对于小儿患者,中药灌肠要注意药物的温度、剂量等,避免引起小儿不适。
三、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及相关情况
1.手术适应证:
当非手术治疗无效时需考虑手术治疗。例如,经积极非手术治疗后肠梗阻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出现绞窄性肠梗阻的表现,如腹痛加剧呈持续性剧痛、有腹膜刺激征、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升高、早期出现休克等情况时,应及时手术。不同年龄患者出现绞窄性肠梗阻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对疼痛等症状的表达可能不典型,需要更细致的观察。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在出现绞窄性肠梗阻时,要同时控制血糖,保障手术安全。
2.手术方式选择:
手术方式需根据肠梗阻的病因、部位、性质等决定。如为粘连性肠梗阻,可采用粘连松解术;如为肠套叠,可根据情况行肠套叠复位术等。对于小儿患者,手术操作要更加精细,尽量减少对小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有多次手术史的患者,腹腔粘连情况可能较严重,手术中要特别注意避免损伤其他脏器,操作要轻柔、仔细。
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判断,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充分考虑不同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