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癌是发生在外阴部位源于相关组织的恶性肿瘤,病因与HPV感染、慢性外阴病变等有关,有外阴瘙痒、肿块溃疡等表现,通过妇科检查、病理活检、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等方式,预后与分期等多因素相关,老年和年轻患者治疗需分别关注不同事项。
病因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外阴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尤其是HPV16型等。有研究表明,约70%-80%的外阴癌患者可检测到HPV感染。
慢性外阴病变:如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尤其是外阴硬化性苔藓伴有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时,恶变风险增加。
其他因素:长期的外阴慢性炎症刺激,如慢性溃疡、湿疹等;吸烟会增加外阴癌的发病风险,因为吸烟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等;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外阴黏膜萎缩,也可能与外阴癌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临床表现
症状
外阴瘙痒:是常见的症状,患者往往会感到外阴部位持续或间断的瘙痒,且瘙痒程度可能较为严重,难以缓解。
外阴肿块或溃疡:可表现为外阴局部出现结节、肿块,或者在肿块基础上发生溃疡,溃疡可伴有疼痛、出血等表现,且经久不愈。
疼痛:当肿瘤侵犯神经或继发感染时,可出现疼痛,尤其是在行走、排尿等活动时可能加重。
分泌物异常:外阴癌患者可能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的性质可因合并感染等情况而有所不同,如可为脓性、血性等。
体征:通过妇科检查可发现外阴相应部位的异常病变,如肿块的大小、位置、质地,溃疡的形态等。
诊断方法
妇科检查:医生会对外阴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观察外阴部位的外观变化,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可疑病变。
病理活检:是确诊外阴癌的金标准。医生会在病变部位取组织样本,送病理检查,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等,以明确是否为癌以及癌的病理类型等。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CT检查、MRI检查等,有助于了解肿瘤的大小、浸润范围、有无转移等情况,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例如,CT和MRI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等。
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是外阴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根据肿瘤的分期等情况,可选择外阴局部广泛切除术、外阴根治术加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等不同的手术方式。对于早期外阴癌患者,通过手术有可能达到治愈的目的。
放射治疗:包括外照射和内照射,可用于术前缩小肿瘤体积,也可用于术后辅助治疗,尤其是对于有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如淋巴结转移等情况。
化疗:多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的外阴癌患者,可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通过使用化疗药物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预后
外阴癌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治疗是否及时规范等。早期外阴癌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预后相对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而晚期患者预后则相对较差。另外,患者的一般身体状况等也会对预后产生影响,例如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可能更能耐受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从而获得相对较好的预后。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外阴癌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对基础疾病的管理,例如控制血糖、血压等,以降低治疗风险。同时,老年患者的术后恢复可能相对较慢,需要加强术后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年轻患者:年轻外阴癌患者可能会更加关注疾病对生育功能、外阴外观等方面的影响。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年轻患者,在治疗时需要充分评估治疗方案对生育功能的影响,在不影响肿瘤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保留生育功能;同时,在术后可能需要进行整形修复等处理,以改善外阴外观,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