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功能性胃肠病,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症状多样,靠排除器质性疾病诊断,治疗分非药物和药物,预后较好;肠癌是肠道上皮细胞恶性肿瘤,与多种因素有关,早期症状不明显,诊断靠多种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结合综合治疗,预后与分期等相关,早期预后较好,中晚期相对较差。
一、疾病定义与发病机制
1.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菌群失调、神经内分泌调节异常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相关,并非由器质性病变引起,好发于中青年人群,女性略多于男性,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等不良生活方式可增加患病风险。
2.肠癌:是源于肠道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主要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发病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如高脂、低纤维饮食等)、肠道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息肉恶变等多种因素有关,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和女性发病概率无明显绝对差异,但某些遗传综合征相关肠癌可能有性别倾向。
二、症状表现
1.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多样且反复发作,主要有腹痛,多为腹部不适或疼痛,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一般在排便后缓解;腹泻型患者表现为腹泻,大便多为稀糊状或水样,可伴有黏液,但无脓血;便秘型患者表现为排便困难,大便干结、量少;还有部分患者表现为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同时常伴有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波动可加重症状。
2.肠癌: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大便性状改变,可出现大便变细、带血或黏液;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晚期可出现剧烈腹痛;腹部肿块,多为肿瘤本身或转移的肿块;还可伴有贫血、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病情晚期可出现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
三、诊断方法
1.肠易激综合征:主要依靠临床表现、排除器质性疾病来诊断。需详细询问病史、症状特点等,进行体格检查,一般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粪便常规及隐血试验等多无异常,结肠镜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证据,钡剂灌肠检查也无明显异常。
2.肠癌: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内镜检查等。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常规中血红蛋白降低,粪便隐血试验多呈阳性;影像学检查如腹部CT、MRI等可了解肿瘤的部位、大小及转移情况;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肠癌的重要方法,可直接观察肠道病变,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诊断。
四、治疗原则
1.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需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进行个体化治疗。一般首先采用非药物治疗,包括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诱发症状的食物,如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等;心理疏导,对于精神压力大、焦虑抑郁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等。当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使用药物治疗,如使用止泻药(如洛哌丁胺等)、泻药(如聚乙二醇等)、调节肠道动力药物(如曲美布汀等)、抗抑郁焦虑药物等,但药物使用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肠癌: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早期肠癌通过手术切除有可能达到治愈;中晚期肠癌则需要综合评估病情后制定治疗方案,手术切除肿瘤病灶,术后根据情况进行辅助化疗等,以降低复发转移风险,提高患者生存率。
五、预后情况
1.肠易激综合征:一般预后较好,虽然症状容易反复发作,但通常不会危及生命,通过规范的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多数患者症状可得到控制,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但部分患者可能因精神心理因素等影响生活质量。
2.肠癌:预后与肿瘤的分期、治疗效果等密切相关,早期肠癌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中晚期肠癌患者预后相对较差,5年生存率较低,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综合治疗的发展,部分中晚期患者也可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