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是大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组织,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多数无症状,可通过结肠镜等诊断,多内镜下切除预后好;大肠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恶性主要是大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病情进展有多种表现,结肠镜及病理活检是金标准,良性肿瘤手术切除预后好,恶性肿瘤综合治疗,预后因分期而异,发病随年龄增长风险升高,有家族史及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风险增加,女性男性发病无绝对特异性差异。
大肠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大肠良性肿瘤如大肠腺瘤样息肉恶变前的腺瘤,以及一些间质瘤等;大肠恶性肿瘤主要是大肠癌,如结肠癌、直肠癌等,是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的恶性病变,会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形态学表现
大肠息肉:形态多样,可为球形、半球形、带蒂或无蒂等。一般体积相对较小,表面通常比较光滑(非肿瘤性息肉)或有轻度不平(部分腺瘤性息肉)。
大肠肿瘤:良性肿瘤形态相对较规则,但部分也可能有一定异型性;恶性肿瘤形态多不规则,边界不清,表面常伴有糜烂、溃疡等改变,体积可大可小,较大的恶性肿瘤可能占据肠腔大部分空间。
组织病理学差异
大肠息肉:非肿瘤性息肉如炎性息肉主要是黏膜组织的炎性增生,细胞分化较好,与正常黏膜细胞相似;肿瘤性息肉中的腺瘤性息肉,其腺上皮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根据异型性程度可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有一定概率进展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进而癌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接近癌变状态。
大肠肿瘤:恶性肿瘤的组织病理学表现为细胞分化程度差,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可侵犯周围组织和远处转移。例如结肠癌的癌细胞排列紊乱,失去正常的腺体结构等特征。
临床表现
大肠息肉: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往往是在体检或因其他肠道症状检查时发现。部分较大的息肉可能引起肠道刺激症状,如腹痛、腹泻等,或者导致肠道出血,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或便血,但出血量一般相对较少。
大肠肿瘤:早期大肠癌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与便秘交替;便血,血色暗红,常与粪便混在一起;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还可能出现腹部肿块、肠梗阻症状(如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贫血、消瘦等全身症状,晚期患者全身情况较差,体重明显下降等。
诊断方法
大肠息肉:主要通过结肠镜检查发现,可直接观察息肉的形态、大小、部位等,并且可以在结肠镜下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其性质。钡剂灌肠检查也可发现较大的息肉,但不如结肠镜直观准确。
大肠肿瘤:结肠镜检查结合病理活检是诊断大肠肿瘤的金标准,能明确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并获取组织进行病理诊断区分良恶性。CT结肠成像(CTC)可用于大肠肿瘤的筛查和辅助诊断,能发现较大的肿瘤病变,还可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如癌胚抗原(CEA)等对大肠癌的辅助诊断、疗效监测和复发监测有一定价值,但特异性不高。
治疗与预后
大肠息肉:一般采用内镜下切除等治疗方法,如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术后预后较好,复发概率与息肉的性质等有关,非肿瘤性息肉复发相对较低,腺瘤性息肉有一定复发可能,需定期复查结肠镜。
大肠肿瘤:良性肿瘤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预后良好;恶性肿瘤的治疗则根据肿瘤的分期等采取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早期大肠癌经规范治疗后预后相对较好,而中晚期大肠癌预后较差,五年生存率相对较低,且容易出现复发和转移等情况。
不同年龄人群中,大肠息肉和肿瘤的发生情况有所不同,一般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有升高趋势。对于有家族史、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高脂高蛋白饮食、缺乏运动等)的人群,无论是大肠息肉还是大肠肿瘤的发病风险都可能增加。女性和男性在发病上没有绝对的特异性差异,但在大肠癌等疾病的一些表现和诊治过程中可能因生理结构等略有不同。例如女性大肠癌患者可能在症状表现上与男性有一定差异,但主要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是相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