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是大肠黏膜表面突出的良性赘生物,包括炎性、增生性、腺瘤性等,大小、形态多样,多数无症状,大息肉可致肠道刺激或便血等,多内镜下切除,预后较好;大肠肿瘤包括良性腺瘤和恶性大肠癌,恶性肿瘤形态不规则、异型性明显,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病情进展有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痛等表现,治疗以手术为主结合综合治疗,早期预后较好,中晚期差,不同人群患病风险及表现有差异,应针对性筛查监测预防。
大肠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大肠良性肿瘤如大肠腺瘤,有一定的恶变倾向;而大肠恶性肿瘤主要是大肠癌,如结肠癌、直肠癌等,是细胞异常增殖且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的病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可影响肠道正常功能,导致出血、梗阻等多种并发症,还可能通过淋巴道、血道等转移至其他部位。
形态学特点
大肠息肉:大小不一,小的仅几毫米,大的可达到数厘米。形态上可为球形、半球形、带蒂或无蒂等,表面通常比较光滑,但也有部分息肉表面可能略显粗糙。一般边界较为清晰,与周围大肠黏膜分界清楚。
大肠肿瘤:恶性肿瘤往往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表面多不光滑,可呈菜花状、溃疡状等,直径通常相对较大,生长较快时可出现中心坏死、溃疡等改变;大肠良性肿瘤如腺瘤,形态上有蒂腺瘤多呈球形或半球形,广基腺瘤相对形态较为扁平,表面可能有分叶等情况,但总体相对恶性肿瘤形态更规则些。
组织学表现
大肠息肉:炎性息肉主要是黏膜组织的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等;增生性息肉是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过度增生,细胞排列虽有异常,但一般异型性不明显;腺瘤性息肉根据组织学特点又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等,管状腺瘤主要由管状结构的腺上皮组成,细胞有一定异型性但相对较轻,绒毛状腺瘤则以绒毛状结构为主,细胞异型性相对更明显些,但总体仍属于良性上皮性肿瘤。
大肠肿瘤:恶性肿瘤如大肠癌,显微镜下可见癌细胞呈巢状、腺管状等排列,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大、深染,核质比增大,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等,癌细胞可浸润周围组织。
临床表现差异
大肠息肉: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往往是在体检或因其他肠道症状检查时发现。部分较大的息肉可能引起肠道刺激症状,如腹痛、腹泻等,或者因息肉表面糜烂、溃疡出现便血,但一般出血量较少,多为粪便表面带血。如果是带蒂的息肉,还有可能发生蒂扭转,导致肠梗阻,出现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表现,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不同类型的息肉可能有一些特定表现,比如绒毛状腺瘤体积较大时更容易出现腹泻,且排出黏液较多等。
大肠肿瘤:早期大肠癌症状常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与便秘交替;便血,多为暗红色血便,量一般比息肉引起的便血多些,且常伴有黏液;腹痛,早期多为隐痛,后期可因肿瘤浸润周围组织或发生梗阻等出现较剧烈腹痛;体重减轻、贫血等全身症状,晚期患者还可出现腹部肿块等。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生长迅速,转移早,症状出现相对更早且更严重。
治疗及预后不同
大肠息肉:一般可在内镜下进行切除治疗,如内镜下圈套摘除术、电凝电切术等,术后预后通常较好,复发风险与息肉的类型等有关,定期复查肠镜监测很重要。炎性息肉经治疗原发病因后可能消退;腺瘤性息肉切除后需根据病理情况决定随访间隔等。
大肠肿瘤:大肠癌的治疗主要是以手术切除为主,根据肿瘤分期等情况可能还需要配合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早期大肠癌经规范治疗后预后相对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但中晚期大肠癌预后相对较差,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且容易出现复发和转移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大肠息肉和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表现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老年人相对更易发生大肠息肉和肿瘤;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的人群,大肠息肉癌变风险明显增高;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大肠肿瘤发生风险可能增加等。对于不同人群,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筛查、监测和预防等措施,如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肠镜检查筛查大肠病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