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常见腹痛原因,多由病毒、细菌感染等引起,儿童及青少年易发病。病因包括感染及其他因素,临床表现有腹痛、发热等症状,诊断靠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一般和抗感染,多数预后良好,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概况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常见的腹痛原因之一,多由病毒、细菌等感染引起,常见于回肠末端的淋巴结。儿童及青少年相对更易发病,不同年龄阶段的发病情况可能有所差异,比如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相对高发。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如柯萨奇B病毒、EB病毒等,常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侵入人体,进而累及肠系膜淋巴结引发炎症。例如,在呼吸道感染流行季节,儿童感染相关病毒后,病毒可经血液循环到达肠系膜淋巴结,导致淋巴结肿大、炎症反应。
细菌感染:像链球菌、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也可能引发肠系膜淋巴结炎,多是由于邻近部位的细菌感染扩散至肠系膜淋巴结所致。
2.其他因素:机体免疫状态、生活环境等也可能对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发生有一定影响,比如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在相同感染源暴露下更易发病;生活环境拥挤、卫生条件差等可能增加感染几率从而诱发该病。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多为脐周或右下腹隐痛、胀痛或阵发性绞痛,疼痛程度不一,儿童可能表现出哭闹、烦躁等不适。不同年龄儿童对腹痛的表述可能不同,学龄前儿童可能以哭闹来表达腹部不适,学龄期儿童可较准确描述腹痛位置及性质。
其他症状:可能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症状。发热程度可轻可重,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恶心、呕吐多是因为炎症刺激胃肠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腹泻或便秘则与肠道受到炎症影响导致的蠕动功能改变有关。
2.体征
腹部检查时,可能有右下腹轻度压痛,压痛位置不固定,腹肌紧张不明显。医生进行腹部触诊时,能感觉到右下腹有轻微的按压痛,但不像急性阑尾炎那样有明确固定的压痛点。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进行腹部体格检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可能。重点关注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以及腹部压痛情况等。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可能有变化,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C反应蛋白(CRP):细菌感染时CRP多升高,病毒感染时CRP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可辅助判断感染类型及炎症程度。
3.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多呈椭圆形或圆形,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等。通过B超能够直观地看到肠系膜淋巴结的大小、数量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不同年龄儿童的正常肠系膜淋巴结大小有一定参考范围,若超出正常范围则提示可能存在淋巴结炎。
五、治疗与预后
1.治疗
一般治疗:让患儿休息,清淡饮食,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对于有发热的患儿,可采用物理降温等方式进行对症处理,比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等部位帮助散热。
抗感染治疗: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若是病毒感染,一般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因为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针对此类病毒引起的肠系膜淋巴结炎。
2.预后:大多数患儿经过适当治疗后预后良好,炎症可逐渐消退,腹痛等症状缓解。但也有少数患儿可能会出现病情反复等情况,不过总体来说经过规范处理后多数能康复,对生长发育等一般不会造成长期不良影响。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在患病期间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腹痛情况、体温变化等。由于儿童表达能力相对有限,家长需格外留意儿童的异常表现。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或接受相应治疗措施,同时要注意休息和饮食调整,保证营养均衡且易于消化,以促进身体恢复。
2.青少年患者:青少年相对能较好表达自身不适,但仍需注意按照治疗方案进行规范治疗,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改治疗措施。在生活方式上要保持规律,避免过度劳累等,以利于身体康复。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等,减少再次感染的风险。



